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民革人物

杨金龙:基层组织建设里的“匠人”主委

2018/03/27 来源:金小燕

  【人物简介】

  杨金龙,1953年出生,男,汉族,浙江杭州人。

  1993年加入民革,现为民革浙江省直属文化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民革浙江省委会综合服务团常务副团长。

  每个民革人都有一部自己的民革史书,走进民革省直文化基层委副主委杨金龙的书中,犹如走进一个大花园,亭台轩榭、鸟语花香,在曲折回环的走廊内转去,又见满眼是绿、处处是景,让人叹为观止、意犹未尽。这个花园的每处景致就是他所带领的基层组织里发生的一场场活动、一张张报纸和一个个党员的故事;这本书里的每个章节都是一本实操手册,无论你是否是民革人总能在书中有所收获,并找到共鸣和动容的地方;这位普通党员,从58岁接棒支部建设开始,连续6年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地投身其中,将一个沉寂老化的小支部打造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支部,成为民革圈里的明星主委,却自认为只是一名保持了“工匠精神”的退休老人,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组织建设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明星”源于“匠人心”的故事在持续上演。

  匠人心.凝聚力:抓出老支部新活力的思路密钥

  “你给我一个舞台我给你一台戏”

  2011年10月,杨金龙刚从新加坡回国不久,在支部换届中当选省直文艺综合支部主委,当时的文艺综合支部共有党员17人,其中11位是退休老同志,甚至还有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同志,平均年龄超过60岁,该支部虽是一个创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支部,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但是这样的“无组织、无活动、无交流”状态下,极有可能从此没落无声。当时的杨金龙也已接近退休,虽可以安享晚年,但作为一名近20年民革党员的老党员,自己经过人生历练,有丰富资源和经验,组织需要的时候他应义不容辞奉献。踏上这一步,杨金龙就崭露锋芒,让所有人见证了他的能力,因为他看得到问题、提得出方法,这些清晰的思路是能将事情办得漂亮的前提,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三需求、三提问、三措施”。

  “三需求”,是杨金龙向组织处提的三点需要,确保支部缓解过渡,一是要借调或吸纳几名优秀党员,以便调动支部的活力;二是要给予机会收集党员的民意、民心,及社会情况;三是要给予组织活动等的支持,组织给我一个舞台,我就能给组织一台戏。

  “三提问”,是杨金龙向当时的支部老党员们提出的三个问题,当时杨金龙想推选支部里的党员王双柏作为榜样,由于王双柏从不参加活动,遭到老同志们的反对,杨金龙顶住压力提了三个问题,一是他不参加活动,为什么不参加?二是他做了很多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好事,支部有没有看到?三是他的事迹,支部有没有肯定他并发扬他?成为支部自我反思的三大问题。

  “三措施”,是杨金龙把老支部焕发出新生机的三招秘诀,一是统一思想,他根据党员特点对党员进行了分批突破,先后召开老年党员座谈会和年轻党员座谈会,问老同志“如果你当主委,你希望建成怎么样的支部”,问年轻同志“为什么加入民革?加入民革干什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每年为老党员开展暑期清凉避暑等活动;二是树立典型,改变支部对党员同志不闻不问的状态,推出支部的王双柏老师作为典型人物,成为党员社会服务的榜样;三是走出去,改变支部活动保守、封闭的状态,加强内部交流,重点与省直兄弟支部、市属支部开展联谊交流,并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积极发现吸收优秀党员人才。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杨金龙如同一个画匠,仔仔细细绘出了支部的蓝图,支部党员的凝聚力得到大幅度加强。如今,在省委会的支持下,文艺综合支部与各兄弟支部重组合并,新成立的文化基层委已具有近70人党员(包括考察期),已完全具备了自我造血、活跃的能力,并还再吸引着大量社会上的精英人士踊跃加入。

  匠人眼.创新力:在新闻策划活动中打造社会影响力

  “要创新组织活动才能说服党员”

  把民革省委会关于组织建设的思路、计划作为顶层设计,那么杨金龙发起策划的活动就是一本践行顶层设计的实践参考书,他有一双新闻眼,有着极强的新闻敏锐度,能一次次在人们闲谈中找到线索、挖掘价值,他坚定组织建设不能用纸上谈兵的老套路,要创新、有实践、接地气,才能真正起效果。从2012年9月11日“大讲堂进乡镇——民革浙江省委会省属文艺综合支部‘同心’活动进基层”在团结报见报开始,2012年到2016年支部共在团结报刊登支部新闻36篇,其中头版12次,并多次被人民网、都市快报、杭州电视台、湖州电视台、宁海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个默默无闻的支部在短短时间内瞬间打响了名声,与此同时,活动带动的社会力量产生的社会服务效益得到了实质性的大提升。

  王双柏的故事,开启了支部服务社会功能的路子。 2012年3月,在与各支部联谊交流活动中,杨金龙偶然听到大家在谈论自己支部的一位80岁高龄的老党员王双柏,他是沪杭一带家喻户晓的滑稽戏艺术表演家,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跑遍了沪杭地区的630多个敬老院和社区,义务演出,为老人带去欢乐和爱心。杨金龙顿感惊讶,“支部里有这么好的党员,我怎么不知道,怎么没人报道?”他立马与支部党员一起联系王双柏,约他到杭州沟通。“这一幕我印象太深刻了,与王老同去西塘时,来自上海的游客、门口的售票员、保安都涌上来要跟王老合影。”这次西塘行,更加坚定了他要宣传王双柏的决心,他向省委会报告,与支部党员沟通,并征求了王老单位意见,联系了各大媒体报道王老的故事,并推选他评选为民革十大骄傲人物,感受到组织关怀的王老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积极跟随支部党员参与服务社会活动,得到所到地方的强烈好评。2013年7月4日,省直社会服务团成立,杨金龙担任副团长,以王老为榜样的社会服务活动相继开展,并形成了培训、讲座、法律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各类服务。

  抗战老兵詹春松的故事,打开了支部关爱抗战老兵的大门。2012年冬天,杨金龙在无意间浏览到微博上一则探索老兵的消息,他马上联系了将组织活动慰问老兵的萧山微联盟,并立刻决定随队前往,老兵家里家徒四壁,一床薄薄的棉被已褪去了往日的色彩剩下死灰色,家中唯一的电器是灯泡,最亮眼的是一张抗战老兵的荣誉证书,由于独臂生活不方便,家中到处散发着尿酸臭味,生活情况十分悲惨,让杨金龙既震惊又心痛,正是这次活动,牵出了民革浙江省直文艺综合支部与抗战老兵长达四年的情缘。2013年5月30日,杨金龙发起策划了卢满庆、金城两位抗战老兵“68年后的会师”的活动掀起了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热潮,这次活动联合了杭州职业技术学校支部及杭州关爱老兵志愿者,吴晶主委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达了对老兵英雄们深深祝福:“历史会铭记所有的中华好儿女!”,四年里,寻访抗战老兵,组织民革党员、联合社会力量上门慰问看望、祝福祝寿、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等等,成为了杨金龙的“家常便饭”。

  宁海书画义卖捐助的故事,彻底奠定了支部的社会影响力。

  2013年8月22日,又是一次偶然机会,杨金龙听说宁海县桑洲镇有个刚考进上海戏剧学院的女生的事,她家中有一个瘫痪在床的妈妈、一个残疾人弟弟,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是爸爸,可就在她爸爸为庆祝她考进大学去买菜的路上意外遭遇车祸受伤,女孩产生了放弃上学的想法。杨金龙与支部党员顶着大酷暑连续8次往还杭宁两次,与当地政府、企业家、媒体讨论,并利用支部里的有书画人才的优势,组织策划了“文化进桑洲——大爱助学子”书画慈善义卖活动,当天,逸仙书画院知名书画家冒着酷暑挥毫泼墨,宁海当地多家爱心企业踊跃赞助,不到两个小时,共拍得12.6万元善款,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地民革支部热心帮助宁海县贫困学生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为宁海当地各家媒体滚动播放的新闻热点,也被其它各大媒体网站不断转载报道,文艺综合支部的社会影响力开始增强。

  匠人行.执行力:快速、严谨、执着是必备要素

  “说百遍不如做一遍”

  一块好的布料,可以做成高端成衣,也能做成地摊货,如何剪裁,靠的是手握剪刀的裁缝,一个组织具有丰富优秀的党员,如何开掘利用,需要智慧和方法。杨金龙就是这个裁缝匠,他的金句很多,但面对日益壮大起来的文化基层委,他对新老党员说得最多的是一句话,“说百遍不如做一遍”,而在做的过程中,杨金龙以身作则展现了匠人精神。

  在发展、培养党员上,从当时17人的老龄化文艺综合支部,到目前具备近70人的具有活力的文化基层委,杨金龙在发展、培养党员上常常以主动出击的态度,对于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一旦发现马上抓住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沟通,严格筛选;对于在考察期的党员,安排与老同志结对,让他们第一时间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传承党派文化;进入支部之后,要求年轻党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老同志提供关怀和帮助。正是通过这样“持续注血、以老带新、以新助老”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基层委里新老党员间的亲密度、也让整个基层委充满活力,积极参与到各种履职活动中去。

  在履职平台构建上,杨金龙紧紧围绕基层委着重加强“社会服务、参政议政”等的职责定位,如大力度落实民革中央“博爱.牵手”精神和民革省委会四大工程之一——“牵手工程”,发起组织了四季青中学与淳安留守儿童学校郭村小学的牵手结对活动,2014年1月3日至今,每年活动杨金龙都参与组织协调,每到对结对日前,他会反反复复核对人员组织、车辆路线、仪式流程等等细节,常常至深夜,直到脑海中的演练正确无误。而其=中发现并治疗小男孩黄凯眼睛的事迹,得到了省委会主委吴晶的高度肯定,吴晶等省委会三位领导参加捐款;如在成立省直综合服务团后,杨金龙思索寻找社会服务的载体和形式,他积极推选党员走上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还与江干基层委、传媒学院支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文化艺术基地,发起并连续举办了多肉植物种植、艺术品鉴赏、爱国电影晚会等多场“青年党员沙龙”;如在基层委在社会服务效应已突出强化的时候,杨金龙思考到参政议政是身为民主党派的最重要职责,他就鼓励吸纳法律等界别人士,补足短板。

  在规范化建设上,随着文化基层委的逐步运行,基层委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要求变得更加紧迫,杨金龙提出并施行了规范化的基层委文件印发,提出并基本完成了基层委办公室的组建、人员配备,并督促办公室党员成员加强了收发文、新闻宣传、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

  这些在一般人认为可做可不做的事,杨金龙选择了做,他说他父亲在年轻时对他说的一句话,影响了他一生“人都有两个肩膀,一个是家庭,一个就是社会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是初衷、也是归宿,是老杨的一生,这是匠人的信念。

编辑:贾晓雯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省府路省府大院五号楼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