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民革介绍 >> 下属实体

西子湖畔绽放的民办高等教育奇葩

2009/03/05 来源:民革浙江省委员会 民革浙江省委员会

 美丽如画的杭州西子湖西侧,毗连着小和山国家森林公园高底起伏、错落有致的的午潮山麓。一片占地576亩的建筑群坐落其间,粉墙黛瓦,典雅大气。站在这群建筑主入口拾级而上几百米的广场台阶前,一栋宏伟的图书信息大楼进入我们的视野,大楼上方正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大字耀眼醒目。这就是没有公共财政拨款、总投资达5亿多元、目前容纳9000余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直接解决500多名教职工就业、间接提供周边居民数百个就业机会的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这是一所先后培养培训各类人才32万人次、被民革中央授予“民革全国办学先进单位”称号、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优秀民办学校”称号的学府,也是一所由民革浙江省委员会最早兴办、再由民革浙江省委员会与中国嘉宏控股集团联合举办、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和教育部核准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春回大地暖  四老兴学启“长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革”阴霾刚散去,改革春潮始涌动。正值百废待兴之际,民革浙江省委会响应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广开门路、多方办学”的号召,大力支持吴行恭、俞国桢、胡耀、仇鸣佩等四位民革退休老人借资办学,于1980年9月用5000元创建了“杭州长征业余学校”。这就是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以“四老”为代表的民革退休老人,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不顾年迈,四处奔走,呕心沥血,招生兴学。没有课堂,就租用中小学教室。座位不够,学员轮流使用。师资缺少,老人们纷纷出动,一次次上门虔诚礼聘,一位又一位优秀退休教师为之动容。没有教材,大家想方设法自己动手编印。办学之初,学校仅有专职人员8人,平均年龄71岁,挤在一间放置了7张办公桌的租借房内办公,但大家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之如饴,为“长征”起步默默奉献。
    学校成立初期,也是而今繁荣兴旺的浙江民营企业起步发展时期。针对社会的需求和自身能力,学校最早开设了工业会计、英语、日语等三门课程,首期招生500名,由于师资优、定位准、信誉好,“长征”很快在专业技术培训市场立住了脚。198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蓬勃发展,亟需大批合格的财会人才。“长征”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市场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自身优势和学校财会方面的师资力量,及时调整办学定位,提出“立足城市,面向农村,城乡兼顾,面授函授并举”的办学方针。 1981年3月,“长征”与省市乡镇企业局协作,采取函授与面授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建立了三级培训辅导网络,为乡镇企业送去了“及时雨”、“雪中炭”。到1986年,“长征”函授教育覆盖全省11个地(市)的65个县(区),为各类乡镇企业培训了大批财务人员,被誉为“浙江省乡镇企业会计师的摇篮”。由于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的成绩显著,“长征”于1994年被中共省委统战部授予浙江省民主党派、工商联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的称号。
    “长征”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艰辛起步,开创了民革办学的先例。

 

                        禾苗生沃土  三次跨越兴“长征”
    在30年办学历程中,“长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几度搬迁校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逐年提高,在校舍建设、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方面完成了三次创业,也实现了三次跨越。
    1990年之前,“长征”没有自己的校舍,靠租借校舍办学。伴随着“长征”办学的贡献和积累日增,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90年1月杭州市新华路一幢五层1200平方米的建筑落成,“长征”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校舍,实现了校舍硬件方面的第一次跨越。1999年,学校利用办学积累的资金、银行贷款和企业参与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在杭州三墩建成了占地42亩的新校区,实现了学校校舍建设的第二次跨越发展。2002年,学校再次筹集数亿元资金,启动占地576亩的小和山新校区建设工程,并于2004年正式启用新校区,实现了硬件建设的第三次跨越。目前,在浙江省民办高校中,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在校舍等硬件建设方面已堪称一流。
    在办学规模上,八十年代办学初期只招收少量业余培训学员,而且是短期培训班。进入九十年代,虽然开办了财会函授教育和学历文凭考试培训和辅导,但学员数量也有限,没有资格接受国民教育系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从进入新世纪起,学院的招生规模开始步入新的快速发展轨道。特别是从筹建正规的高等教育开始,学院每年招收通过国家高考招生渠道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数量,从2000年招收128人发展到2008年招收3800人,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从2000年的几百人发展到2008年的90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在2009年9月达到一万人以上。
    在办学层次上,八十年代初期创办的“杭州长征业余学校”,属于中等水平业余培训。九十年代,学校正式更名为“浙江长征财经进修学院”,进行财会函授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非国民教育系列的教育、培训和辅导。进入新世纪以来,筹办和正式成立“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成为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大专学历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从业余学校、进修学院到职业技术学院,历时30年,作为一所民办学校,“长征”经历了三次创业,也实现了办学层次的三次跨越。民革浙江省委会和几代“长征”人抓住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关键机遇。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贯穿“长征”发展的整个历程,已经成为“长征”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根深叶更茂  合作办学旺“长征”
    总结“长征”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在民办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民革浙江省委会大胆引入负责任的战略投资者合作办学,是形成今日“长征”繁荣兴旺局面的重要保障。
    2000年,在民办教育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而亟需规范发展的政策压力下和公办高等职校不断扩招的形势下,作为一个负有社会服务职能的参政党省级机关,民革浙江省委会面临“长征”旗帜还要不要扛和怎样扛的两难选择。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浙江民办教育事业,民革浙江省委会敢为人先,积极按照社会办学的政策要求改制,大胆引进了中国嘉宏控股集团加盟“长征”并控股。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陈余国先生是一位热心教育事业、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的集团公司与“长征”实现强强联合并进行股份制改造,给学校发展注入新的办学资金与活力,大大增强了“长征”在同类民办学校中的竞争优势和应对挑战的实力。
    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教育,在全国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失败的教训并不鲜见。作为参政党机关,民革浙江省委会与企业合作举办高等教育,需要处理好和解决好很多既复杂又困难的矛盾和问题,并无现成的经验可循。在“长征”股份合作办学新机制形成后,民革中央曾数次介绍也有合作办学经历的兄弟省市民革组织到“长征”考察合作办学的经验。概括起来,民革浙江省委会和民营企业的良好合作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树立正确的合作办学理念,特别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尊重董事会章程和专家办学的原则。民革浙江省委会完全出于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从未有从“长征”谋取利益的打算。除了按照双方协议规定和国家有关法规要求而派出代表民革方的董事和财务人员参与学校管理以外,民革只推荐一位教育专家担任院长,帮助控股投资方办好学校。投资方也能秉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充分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充分尊重专家办学,形成了合作双赢的局面。二是用良好的制度规范合作,双方始终按照国家法规、双方协议和办学章程办事。除了学院章程规定的重大事情以外,民革浙江省委会和企业双方尊重和支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干预学院的日常事务。三是合作双方建立了一种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相互关心和照顾对方利益、充分发挥互补优势、诚心合作的关系。作为办学主体的民革浙江省委会,在规范办学的政策框架内,积极主动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和按要求建立的学院中共党委,为学院的发展起到政治保障作用。合作办学双方,完全是一种根据持股比例确定权力和权利的平等合作关系,充分尊重和支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有力地保证了学院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

 

                        阳光雨露足  社会关心助“长征”
    “长征”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民革中央和民革浙江省委会历任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在“长征”筹办之初,办学经费极度缺乏。当时的民革省委会主委何志斌老先生,亲自与时任浙江省副省长汤元炳联系求援,从当时的杭州钱江业余学校借到开办经费5000元(后来改为赠款)。1985年和1988年,在民革省委会的努力下,根据时任省长沈祖伦的指示,省财政厅先后两次在预算外的项目中核拨90万元,作为“长征”建造校舍的专用资金。
    在此后“长征”的历次升格、征地扩建和发展过程中,各级有关部门和历任领导多次给予关怀和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原民革中央主席朱学范、李沛瑶,原民革中央副主席、浙江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浙江省委会主委徐志纯,原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李赣骝、朱培康,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等领导,都曾先后来到“长征”调研、视察和指导工作,给“长征”人以极大的鼓舞。
    在学院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原民革浙江省委会主委徐志纯同志,在学院的发展方向、领导和管理体制、征地招生的政策支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了十分重要的指示、关心和支持。在而今小和山新校区建设征地拆迁的关键时期,时任杭州市副市长的民革省委会副主委陈重华同志,帮助学院多方协调,提供了宝贵的支持。民革省委会的很多领导同志,也积极奔走各方,为新校区建设和学院发展呕心沥血。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长征”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一届民革省委会主委、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博生导师冯明光教授亲力亲为,花费大量精力,认真调查研究,反复协商讨论,多方联系协调,帮助理顺合作办学关系,优化管理体制,争取社会支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路,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合作举措,以推动实现“长征”由大专升格为本科,铺垫了在新形势下合作办学更上层次的健康发展之路。
                        厚德能载物  开拓进取新“长征”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是“长征”能够一次次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是近十年来一直兼任长征学院院长、现任民革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魏贤超教授的切身感受。如今,“长征”人不仅继续坚持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更凝炼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创办优质高职学院、培养一流应用人才”的目标为己任,实行“理念先行、制度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新的“长征”发展战略。

 

    理念先行,就是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姓“高(等)”、名“职(业)”、字“教育”的本质内涵。首先,学院从事的是高等教育,必须以高标准要求学院的管理、教育和教学工作,要符合高等、高层次的专业水平,使整个学院工作真正符合正规高等教育的要求。其次,学院从事的不是“普通”高等教育而是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高层次的应用性人才符合社会需要。第三,现在的“长征”是办教育而非搞培训,是办教育而非办企业,因而不能轻教育重培训,而要厚德载物,要在社会责任、办学方向、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等诸方面都体现一所职业高校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一所股份合作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管理必须靠完善的制度,这就是“制度治校”。办学管理制度的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合作双方的利益,更关系到能否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好的制度使能人大有用武之地,使某方面不足的人也能发挥其长,能够催人奋进,而不合理的制度则使人倦怠,甚至埋没优秀人才。因此,“长征”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内涵建设的高度,从遵循国家法规、双方协议和办学章程,到董事会议事规则、院务会议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会议事规则及党委会议事规则,建立了一整套有章有法的学院运行管理和监督制度,保障了合作办学双方的利益,维护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权益,经受住了政府主管部门一次次的检查评估。
    人才是强校之本。长期以来,民办学校总是被认为在人才吸纳方面不如公办学校,一些民主党派举办的学校里确有存在党派成员的退休人员“唱主角”的现象,这在“长征”早期办学过程中也是事实。近十年来,“长征”充分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把人才强校作为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目前,“长征”已初步建立起几支队伍,一是由资深教授、博导和年轻博士后层次员工组成的高水平管理队伍,二是以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为核心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执行力很强的思政及后勤员工队伍。目前,“长征”的人才队伍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98%以上的教师是6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包括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57人,讲师92人。其中,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达120人,还有带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59人。学院还把不断引进、培养和合理使用高层次人才,鼓励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办学主力军的作用,列为兴校强校的主要任务。

 
 
    办学质量和特色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在完成了三次创业、三次跨越之后,“长征”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从规模的扩张转到质的提升的内涵建设上来。这就是“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新转变。这就是说,避免盲目追求招生规模或数量上的扩张,而是追求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办学特色的不断完善。所以,“创办优质高职学院、培养一流应用人才”成为“长征”人的新目标和新动力,学校的中心工作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学院规范管理和教学水平下功夫。办学特色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了特色才能兴校,有了特色才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有了特色才能立潮头而不惊不乱。在长期的办学探索中,“长征”人明白,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就是要发挥自己作为“浙江省乡镇企业财务人员的摇篮”的传统优势,就是要适应和服务于占浙江省域经济大头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对一流应用人才不断增长的市场需要。因此,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紧紧围绕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有针对性地打造相关专业群、学科群、课程群、项目群和师资群,成为“长征”的办学特色。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课程应运而生并不断强化建设,如《民营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实战分析》、《民营企业财务会计实务技巧》、《中小企业报税》、《公司理财》、《民企融资与投资决策》等财会类课程群,又如《民营中小企业项目可行性实战研究》、《民营企业经济活动实务技巧》、《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力》等经营类课程群,还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中小企业经营与运作实务》、《民企企业文化创新实践》等管理类课程群。通过专业课程群建设与民营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长征”为社会输出了大批学以致用的企业亟需专门人才,将自己的发展前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前途有效地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浙江省人民政府已将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列入2010年向教育部申请“升本”计划预备名单之列。这是学院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我们相信,西子湖畔的这朵民办高教育奇葩,在社会各界的呵护下,一定能够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溢香浙江大地。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省府路省府大院五号楼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