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民革介绍 >> 资料中心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0年(七)

2009/04/29 来源:民革浙江省委员会

第七章 跨世纪十年
 
    自1997年11月民革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至2007年民革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前夕的十年,是跨世纪的十年。这十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民革各方面的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令人瞩目成绩的十年。这十年,在民革60年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章。
    这十年在民革历史上之所以重要,在于民革九大的召开,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民革九大上,从民主革命时期过来的民革老一代领导人全面退出了领导岗位,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民革代表人士组成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领导集体。这标志着民革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整体的新老交替。新老交替的实质是政治交接。十年来,民革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牢牢抓住政治交接这一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多党合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民革老一辈领导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传统,民主团结、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保证民革在新世纪新阶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这十年在民革历史上之所以重要,在于民革的自身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新世纪到来之前,民革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多党合作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适时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民革带到21世纪”的问题,围绕“建设怎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的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索自身建设规律,始终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自身建设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民革特点的自身建设原则、思路和方法,把民革自身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民革履行参政党基本职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
    这十年在民革历史上之所以重要,在于民革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新的贡献。十年来,民革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不断建立和健全,参政议政工作的重点领域已经形成并得到强化,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已成为全党上下的一致共识。由于民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其社会形象也不断得到提升。
 
第一节 多党合作的新发展与民革的工作部署
 
    一、中共中央发展多党合作事业的重大举措跨世纪的十年,中共中央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出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这就为民革在这十年中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履行参政党职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199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迈向新世纪征途上的一座历史里程碑。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
    中共十五大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成果在于: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实践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统一思想,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指引我们去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指导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是中共十五大以后,中共中央发展多党合作事业的重大举措。
    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关于多党合作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的方针,是坚定不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同盟。要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基本方针;要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要尊重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要积极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搞好中共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
    2000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作了《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讲话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了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的新任务、新要求,对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关于多党合作的主要观点作了重大的发展。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特别是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观点,以及中共中央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是以后五年中民革各项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民革九大和九大产生的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都把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主要任务。
    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胜利召开。大会选出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工作部署。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对如何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中共十六大以后,民革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分注重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关于多党合作的主要观点是:确立和实行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政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衡量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必须长期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多党合作的基本原则和方针,这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要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民主党派作为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一直具有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要支持民主党派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参政党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在实现新老交替基础上搞好政治交接,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重视发挥无党派人士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为多党合作事业的顺利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多党合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2002年12月,在各民主党派中央换届工作刚刚结束之际,胡锦涛同志即顶风冒雪,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听取意见,解决困难,给民主党派广大干部、党员以极大的鼓舞。在2004年初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又明确要求各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明确方向和任务。2005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正式颁布。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5号文件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原则、内容、方式、程序等作了进一步完善,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意见》在与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相衔接、保持各项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着力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概括起来有:明确了多党合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概括了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准则;提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完善了对我国民主党派性质的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无党派人士在多党合作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民主监督的若干理论和政策。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进一步提出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
    《意见》的颁布实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步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意见》的颁布实施,对于抵御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意见》的颁布实施,立即在包括民革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掀起了学习和贯彻的热潮。
    200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会后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在民革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一个学习、贯彻的热潮。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中央《意见》精神、中共中央两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是跨世纪十年民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围绕中共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步骤,沿着发挥参政党作用和加强参政党建设两条主线,民革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最重要的,就是民革第九、第十两次全国代表大会,分阶段对民革工作作了总体部署。

第二节 全面推进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是民革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基础。民革九大修改、通过的《民革章程》,确立了民革自身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原则,这就是把民革建设成为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参政党,必须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相统一,体现民革政治联盟的性质和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的原则。九大以后,新一届民革中央领导集体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加强民革自身建设,不断深入探索规律、创新方法,明确了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狠抓自身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思路。采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方式,一年一个专题,在中央常委会上集中深入研究,形成专门文件,作出部署,在全党贯彻、落实。十年来,民革中常会相继集中研究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一系列自身建设的工作部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意见等专项文件。各地组织围绕这些文件和民革中央领导同志在常委会上的一系列关于自身建设的重要讲话,每年狠抓一个方面的专项工作,实现了以思想建设为主导的自身建设的全面推进,从整体把民革的自身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新进展、新成就,保证了各级组织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前进,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民革更好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参政党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民革九大以来,民革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始终抓得很紧。1997年12月,民革九大闭幕后,中央召开的第一个民革全国性会议,就是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何鲁丽主席在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在民革各项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其他各项工作就有了有利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就有了良好的政治舆论氛围”。这次会议讨论通过的《民革思想宣传思想工作纲要》,是民革一段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工作框架。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把民革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2000年1月6日,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在“民革纪念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发表10周年,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专门谈了民革的思想宣传工作,提出了“明确任务、摆上位置、抓住重点、探索规律、开拓创新、务求实效”24个字的民革思想政治工作要求。2000年6月,民革九届中央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集中研究了如何加强和改进民革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会议总结各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对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新要求,围绕“建设怎样的参政党,如何建设参政党”的重大课题,形成了《民革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民革中央九届四次全会上讨论通过,正式下发。《意见》对民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等作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是新世纪民革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民革各级组织根据《意见》的要求,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各省级组织都专门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进行了研究和安排。为了推动全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十年来,民革中央召开了多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部署各阶段民革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并将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与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相结合。通过这些会议,总结民革宣传工作的成绩和经验,部署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学习、贯彻中共中央两部一办《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的意见》;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学习贯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关于学习贯彻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关于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等文件。在会议精神的鼓励和工作部署的推动下,民革的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在整体上有了大的提升,宣传思想工作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
    十年来,思想建设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民革中央和各级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进行理论学习,搞好理论武装。1997年3月,民革八届第59次主席会议通过《民革中央关于成立中央学习小组的决定》,成立了由中央主席、在京副主席、秘书长组成的中央学习小组,并建议民革省级组织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由主委、副主委、秘书长组成的学习小组。民革中央中心学习组自成立以来,围绕中共中央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民革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定期举行中心学习组专题座谈会,重点学习了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和《江泽民文选》重要讲话精神等重要专题。各级领导班子也都举行了相应的中心学习组学习座谈会,为广大干部、党员的学习作出表率,并通过自身的学习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学习。
    各级组织为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如举办邓小平理论研讨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讨论会、新党员培训班、形势报告会,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利用重大事件和纪念日举行座谈会等。经过全党的努力,思想建设成效明显,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整个队伍呈现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践中,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工作,争作贡献,创造了新的业绩。
    第二,以组织编写和提供专项学习资料为抓手,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教育专项活动。根据民革的工作实际和党员的思想实际,2000年6月,民革中央职能部门根据广大党员的思想实际和要求,组织了“我为民革参政议政贡献什么”的系列活动。首先编写了《民革党员参政议政手册》作为活动的主要学习材料。内容包括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性质、地位、作用等的重要论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有关法律和文件;参政议政常用文体写作知识等。手册印制了近25000册,供各级干部、党员在活动中学习、参考。为促进对《手册》内容的学习、理解,职能部门又根据《手册》内容编写了“民革党员知识竞答试题”,在《团结报》、《团结》杂志刊登。这一竞答活动受到广大党员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许多民革中央和省级组织的负责同志都亲自参加了竞赛答题。在此基础上,举办了“我为民革参政议政贡献什么”征文活动。各级组织在本级组织中开展征文活动的基础上,选送至民革中央论文106篇,最后评出一等奖8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0名。通过活动,广大党员对民革作为参政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参政议政的途径、方式等有了进一步把握。
    《民革章程》是统一民革全党思想和行动,保证民革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总章程。民革十大以后,民革中央从2002年到2003年,花了两年时间,中央组织全党开展学习十大修订通过的《民革章程》专项学习活动。中央职能部门组织编写了《民革章程学习问答》,举办了“《民革章程》知识竞答”活动,两个月时间内,竞答活动收到答卷近五万份,随后,又召开《民革章程》学习成果座谈会,对学习进行检验和总结。各地各级组织按照民革中央的统一部署,组织、引导广大民革党员认真学习章程,了解掌握章程的基本内容,模范地遵守章程的有关规定,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民革党员学习章程、遵守章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007年,根据民革自身建设形势的发展和各地组织换届工作的展开,民革中央组织开展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搞好政治交接”教育活动。民革中央下发了《民革中央关于开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搞好政治交接”教育活动的决定》及其实施方案,中央职能部门编写了专门的教育活动学习资料,录制了民革中央领导亲自主讲的教育活动报告会光盘。民革中央领导同志亲赴北京、广东、安徽、江苏、广西等省级组织,进行专场专题报告。各地组织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有计划地组织教育和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民革各级组织在换届之际实现政治交接,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党员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一系列的专项教育活动,使民革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革优良传统入手,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加深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别是我国政党制度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的认识,增强了自觉遵守《民革章程》,按照章程办事的观念,对如何积极、有序地参与民革组织的参政议政工作,实现自身的政治参与,有了明确的认识,思想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第三,宣传民革各方面代表性人物,树立民革良好的社会形象。九大以来,在做好常规性宣传报道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民革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丰富实践活动、民革先进人物及典型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树立了民革良好的参政党形象。尤其在深度报道、专项宣传和宣传活动方面取得良好进展。2004年至2005年,民革中央宣传部门在中央级媒体《人物》杂志上对多位民革各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做了连续的大型报道,以他们的模范事迹激励、教育广大党员,在社会上也引起很大反响,有些报道还被广泛转载。民革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媒介建立了较为密切的长期联系,各级组织也十分注重与当地主要媒体加强联系,发挥媒体作用,展示民革风采。2006年组织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对民革中央召开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还在《人民政协报》组织了系列评述文章。2007年,民革地方组织换届,各地组织宣传部门及时对本地组织五年来的工作成就和经验作了系统的、大量的报道。这些专项宣传报道工作,对于宣传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党员对组织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提升民革的社会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团结报》、《团结》杂志、团结出版社和民革地方组织的报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服务方向,紧密配合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大局,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在为统战工作服务、为民革工作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参政党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
    团结报社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和服务方向,坚持团结报的政治性、统战性的基本性质和作为民主党派报纸的自身特色,紧密配合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大局,从参政党报纸的角度,在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民革和其他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绩。近年来,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指导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召开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团结报都及时宣传报道有关精神,配发指导性言论,并及时报道了民革和各民主党派学习贯彻的情况。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团结报以“我们共同面对”为题,全面报道了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为取得抗“非典”斗争的最后胜利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特殊的时刻,从特殊的角度,收到了特殊的宣传效果,受到中宣部和全国记协的表彰。
    2006年是团结报创刊50周年,在这个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专门发来贺信,指出团结报在新世纪新阶段负有的重要政治责任,要求把团结报办成统战类传媒的主流报刊,并提出了办好团结报的“四性”标准(即统战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读性);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也发来贺信。这两封贺信为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进一步办好团结报指明了方向,给团结报社的同志以很大鼓舞和有力鞭策。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扩大宣传的需要,从2006年起,团结报实现了适度扩版增刊,每周增加了4个版的“团结周刊”,并开辟了专门报道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宣传民主党派先进人物、推动党派基层工作等专栏,切实加大了对民主党派的宣传力度,更加突出了团结报的鲜明特色,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团结报的发行工作,也取得明显成绩,从2002年到2006年,连续5年做到稳中有升。为了保证办好报纸,团结报社在加强内部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明显进步,报社的整体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民革九大以后,团结出版社走上改革发展道路,迅速发展,尤其是图书出版形成一定特色和品牌。如在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方面,为迎接澳门回归,出版了《走向21世纪的中国澳门》;为深入揭批“法轮功”,出版了《校园拒绝邪教》系列读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出版了《我爱中国共产党》系列读本;为宣传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版了《公民道德修养读本》系列。出版的《孙中山大传》、《张学良大传》、《宋庆龄大传》、《宋美龄大传》、《蒋介石大传》、《蒋经国大传》等一系列图书,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产生了品牌效应,在图书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而《孙中山文集》、《民革党史画册》、《民革党史简明读本》、《台湾前途与“一国两制”》,以及《李济深全传》、《屈武回忆录》、《郑洞国传》、《刘斐将军传略》等为民革工作和统战工作服务的图书,得到民革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民革十大以后,出版社坚持特色出版,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下大力气优化出版结构,图书特色更加鲜明。民国历史和人物传记类图书成为出版社品牌,先后推出民国上层人物《大传》系列,民国著名人物传记系列。研究蒋介石和蒋氏家族丛书20余种;反映民国社会风物和文化形态的12种;由民国重大事件经历者口述的《亲历历史》书系。此外,还花大力气整理了民国时期重要文化学术著作,辑成了《民国学术珍本丛刊》出版。这些民国历史文化内容的图书,克服了以前比较零碎、系统性不强且制作较为粗糙的缺点,在图书市场上初步形成了出版社的品牌。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重点抓文化生活类的精品图书出版,图书特色有了新的深度和广度。相继出版了文化人物传记类图书。出版坚持为民革工作和统战工作服务,出版了《学习、革命、不断进步——中山精神读本》、《中国的参政党》等民革工作用书,以及《李济深传》、《朱学范传》等有关民革领导人传记。《中国的参政党》作为国内第一部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图书,受到广泛的好评。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出版了《图片中国抗战丛书》和《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等书,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出版了《长征图传》,都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影响。
    十大以后的几年里,民革中央以《团结》杂志的名义,相继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民革基层组织联合主办了“宪法权威与法制统一”、“不可行性研究与政协民主监督”、“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金融安全法治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多党合作”等学术研讨会,联系团结各方面专家出谋划策,为民革的参政议政和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观点思路,促进了民革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联系和交流,提升了民革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第四,针对民革的特点,开展有民革特色的专项活动,进行民革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的教育。民革中央注重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研究和民革党史的研究宣传。加强对参政党理论与实践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弘扬民革前辈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增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说服力。1998年中央组织编写了《民革党员手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50年》、《民革的历史和任务》、《报国尽此心》等书。2005年,中央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的参政党》一书,在民革全党和社会上引起广泛好评。组织编写的《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在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2005年课题招标中竞标成功,被课题论证评审小组评为优秀研究成果。同时,中央还相继编写、出版了《民革中央领导人(九—十届)论自身建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0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重要文件汇编》(第三编)、《民革领导人传》(续集)等,不仅为学习、研究民革党史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为民革全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提供了生动的教材,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在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表50周年之际,各民主党派联合举办了纪念座谈会,党派中央领导人专程赴西柏坡去举行了纪念活动。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发表署名纪念文章,对民革响应中共“五一”口号,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进行了回顾,高度评价了其重要历史意义。文章指出,民革响应“五一”口号,积极参加新政协运动,标志着民革确认了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接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路线,在革命的领导力量和革命方式这两个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这是民革的重大进步,也是民革继续前进的重要政治基础。文章号召全党把与中共亲密合作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老一辈领导人的坚定政治信念、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能够代代相传,保证民革的政治纲领更好地延续与发展。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民革中央配合中共中央的纪念活动,组织了一系列特色突出、参与性强的活动,使广大党员受到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民革中央召开了长城抗战学术研讨会;组建民革中央合唱团,请多位著名抗战将领的后裔加入,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铭记历史”中央国家机关大型歌咏会》演出,参加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特别节目”迁西县喜峰口现场节目演出等。中央和各地方组织发表了一系列纪念民革前辈抗战事迹的文章;各地组织发表了一系列民革前辈抗战事迹的纪念文章;组织了各种纪念会、座谈会;湖南省委会举办了恒山忠烈祠的祭奠活动,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是民革作为参政党的基本特色。十年中,民革中央和各地组织相继举办了多种研讨会、纪念会和纪念仪式。辛亥革命90周年到来之际,民革各级组织都利用这一重大纪念日组织了活动。民革中央以孙中山研究学会的名义,于2001年7月下旬与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和民革广东省委会联合举办了“辛亥革命和20世纪中华民族的振兴”学术研讨会,10月份民革中央又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座谈会。在这两次活动中,何鲁丽主席都发表了重要讲话,许多新闻媒体均做了详细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年来,民革中央还相继召开了“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孙中山与中华民族振兴”等学术研讨会。特别是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民革各级组织开展的各种形式纪念活动形成了一个热潮。民革中央召开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何鲁丽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民革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等重要问题作了深入地阐述。组织了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放的《世纪中山 放歌梧州》大型歌会,举行了南京中山陵谒陵仪式。组织撰写、出版了《爱国、革命、不断进步——中山精神学习读本》、《孙中山画传》。组织了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数家中央级媒体记者组成 “民革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重点活动采访之旅”,对民革中央和广西、福建、上海、江苏等省级组织十几个有特色的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重点采访、报道。同时在当地为“采访之旅”记者召开新闻通报会,对这些省级组织近年来有影响、有特色的工作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党员、干部进行采访报道。这些活动和报道,不但对民革广大党员是一项有效的优良传统教育,而且在海内外也引起广泛的反响。特别是在民革中央举行的纪念孙中山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民革中央领导同志所作的主题讲话,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革继承、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对民革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二、以组织建设为基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按照《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的要求,民革的组织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坚强有力,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的生气和活力进一步提升,发挥了团结、联系、教育、管理党员的作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已见成效;组织发展工作按照“三个为主”的原则,稳步扎实推进。
    第一,组织发展。组织发展工作历来是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参政党的组织发展工作,既是发挥参政党作用的政治需要,也是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组织需要。1996年,各民主党派协商形成的《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和2004年形成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关于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是指导参政党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的重要依据。民革组织发展坚持发展是为了工作和在工作中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巩固与发展、质量与数量、重点与非重点、发展骨干成员和发展一般成员的关系,保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组织发展稳步、健康推进。1997年上半年,党员总数为53000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党员3万余人,占党员总数的5704%。2002年6月底党员总数为65982人,平均年龄541岁,比五年前下降了221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74%;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党员占641%,比五年前提高了755个百分点;担任各级人大代表1419人,各级政协委员7258人;在政府和司法部门任县级以上职务的有332人;担任各级特约人员1812人。2006年底党员总数为81553人,平均年龄532岁,比五年前下降09岁;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党员占465%;具有中级职称的党员31814人,占39%,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17044人,占209%;担任各级人大代表1650人,各级政协委员9440人;在政府和司法部门任县级以上职务的有468人。
    第二,领导班子建设。在十届第三次中常会上,中央专题研究了领导班子建设问题,何鲁丽主席作了《深入学习,统一思想,搞好民革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讲话。强调了民革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民革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得起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的能力和把握大局的能力,在领导党务工作,特别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的实践中,锻炼成长为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参政党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群体;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质,善于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开拓创新,在不断创新切实可行、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具备较强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能够带领各级组织,团结和引导民革广大党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具有较强的合作共事能力。坚持按照“十六字”方针,在多党合作事业中顾全大局,坚持团结和民主的原则,善于求同存异。在不断保持进步性的基础上,实现民革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明确了领导班子建设的原则应该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来进行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按照民革章程规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干部的条件进行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实践结合起来,把领导班子建设与我们的各项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并提出了加强民革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具体要求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建设学习型的领导班子;建立和完善领导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制度完备、工作规范的领导班子;发扬民主的作风和团结的传统,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建设作风优良的领导班子;主委要积极发挥“班长”在领导班子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按照会议精神,各级组织在抓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绝大多数班子团结有力,树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党员的信任,有力地推进了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三,基层组织建设。民革九大以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来抓。1999年民革中央召开民革全国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暨先进支部表彰大会,总结经验、推出典型,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同时,民革中央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放到基层的工作方针,2000年出台的《民革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按照这一方针,对基层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作了系统和具体的规定。2002年,民革中央职能部门和各省级组织职能部门对各地基层支部按照《意见》要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总结,调研成果汇编成《民革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经验选编》一书,收入书中的40个基层组织的经验,又推动了更大范围、更多支部进一步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在九届中央工作的基础上,民革十大工作报告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各地基层组织按照民革十大修改通过的新章程关于支部工作基本职责的规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克服客观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各级地方组织对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各级地方组织指导基层组织建设的力度大大加强,各地基层组织的工作和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支部活力大大增强,工作成绩令人瞩目。2004年,民革中央和各级组织在巩固领导班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大调研、大培训活动,又重点抓了基层组织建设。为了解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状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民革中央组成若干调研组分别对9个省级组织的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十届第七次中常会专题研究了民革基层组织建设。中央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民革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坚持民革章程规定的组织原则和对基层组织的职能规定、坚持依靠中共党委及其统战部门,积极取得他们的指导和支持的原则;提出民革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思想建设为主导、以组织发展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开展特色活动为工作载体、充分发挥支部主委在支部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的基本任务。各地方组织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如山东省委会的“一人一案”活动,吉林省委会开展的“标准化支部”创建活动。通过基层组织的建设,大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
        第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民革中央继重点抓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之后,重点抓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005年初,民革中央对部分省级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进行了调研,随后召开了民革全国省级委员会组织处长会议,交流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组织发展工作的情况,研究和部署了有关工作。民革十届十一次中常会就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和工作部署,第十二次中常会审议通过了《民革中央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确立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按照《民革章程》有关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培养政治素质好、有代表性、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够体现民革特色的后备干部,为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提供组织保证。”并对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提出了“四个结合”, 政治标准与代表性相结合,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组织发展相结合,选拔与培养、锻炼、使用相结合,与中共党委和政府的后备干部工作相结合。还对后备干部的选拔标准以及建立和健全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管理的工作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各省级组织按照民革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有的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主委亲自出面抓这项工作;有的制定了区级组织和直属组织推荐、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工作的暂行规定;还有的在全省下发了后备干部队伍“百人工程”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2007年民革全年工作的重点是换届。这次换届调整的幅度较大,是继1997年以来又一次大幅度的新老交替。换届以政治交接为主线,通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实现了人事上的新老交替,一大批热爱民革工作,顾全大局,甘于奉献,清正廉洁,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换届后各地着力抓好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建设,中央对各省主委及省级组织新任的专职副主委进行培训,民革全党组织工作平稳向前发展。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建设是带有基础性、根本性、长期性和保障性任务的自身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障,影响、制约和决定着参政党建设的整体成效和水平。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必须搞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参政党工作机制,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为民革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巩固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在九大以后制度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民革十届第十六次中常会专门研究了制度建设问题。在会议之前,民革中央派出了几个调研组,对云南、湖南、黑龙江、吉林等省级组织的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会议研究了民革制度建设进展情况,根据形势的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意见》,《意见》总结多年来民革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确立了民革制度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民革章程》为依据,坚持从参政党的性质、特点和具体条件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制度的服务和管理功能,坚持制度的可操作性,加强程序化建设的原则,提出了民革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决策制度,组织和组织发展制度,日常党务运行制度,干部选拔、推荐、任用和管理制度。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指导下,民革全党从中央到地方进一步重视制度对于加强自身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随着参政党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许多以前就有的制度不断完备,以前没有的制度得以建立,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进一步促进了我们的工作更为规范、更有成效,民革制度建设稳步前进,态势良好。
    在工作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各级组织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做法。中央部署的各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自身建设的工作,都强调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保障性的任务来贯穿始终。许多省委会在2002年换届以后,都召开了专门的常委会、全委会研究制度建设的工作。在制度创新方面,各地各级组织也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在建立和健全领导班子成员述职和考核制度方面,基层组织标准化检查、评比、验收方面,以异地挂职锻炼的方式培养后备干部队伍方面,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方面,等等,有的已经收到成效,有的正在进一步的实践和完善之中。截止到2006年12月25日,有10个省级组织的领导班子在省民革常委会议或全委会议上对本届自己的党务工作进行了述职,有的常委会议或全委会议还对他们的述职情况进行了民主测评。所有这些制度上的开拓创新和探索,都为民革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大大推动了自身建设的加强,提高了履行基本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从民革中央到各地方组织直至基层支部,围绕《民革章程》提出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三大自身建设任务,制定和完善了一大批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党内生活,保障和促进民革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尤其重视领导工作本身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比如北京市委会就提出,以制度规范领导班子的工作是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通过召开一系列会议和制定有关文件,对民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等作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民革祖统工作联络员制度;台港澳信息员制度和健全祖统工作协调、计划、总结、汇报制度。这些举措,有利于民革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方面,中央先后召开了民革全国参政议政工作会议、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研讨会、参政议政工作培训暨成果汇报会,制定下发了《民革中央关于参政议政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通过这些会议和文件,对全党参政议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出了要求,作出了规定,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参政党机关作为组织的枢纽,机关工作管理制度作为参政党日常党务运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在参政党制度建设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这几年,随着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工作有了很大改进。民革九大之后,民革中央十分关注机关建设,多次提出机关工作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新时期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的需要。中央和部分省级组织机关,按照中共中央统战部统一部署,将机关建设纳入议事日程,以“三定”工作为契机,以完善机关运行机制、提高干部素质、改变工作作风为目标,整体推进机关建设,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成果。2003年2月,民革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主席办公会议通过的《民革中央机关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案》就将中央机关设立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联络部、社会服务部、调研部六个局级职能部门,并确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2006年1月正式施行的《公务员法》把参政党机关明确纳入该法管理的范围,这就为参政党机关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各级机关在以往的基础上,根据《公务员法》的要求,建立和发展了机关工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机关制度建设,以此进一步推进和带动参政党的自身建设。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了机关工作和加强了干部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各级机关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保证民革各项工作的运转和参政党职能的履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组织机关工作现状与当前形势对参政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够合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备,人员安排不够配套,岗位责任制难以推行落实,纵向、横向联系不够畅通等问题。特别是机关干部的培养、使用、晋级、考核等方面,制度和措施还不够完善,以致进出难、交流难、升迁不及时、奖罚不分明、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与新世纪新阶段参政党的使命和任务不相适应,与多党合作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通过几年努力,民革全党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参政党工作各个方面,能够支持和保障参政党履行基本职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正常开展日常党务工作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并初步形成了系统。民革的制度作为一个系统,是以《民革章程》为依据,包括领导决策制度、领导班子议事制度、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参政议政工作制度、组织和组织发展制度、基层组织学习和活动制度、日常党务运作制度、机关日常工作制度、干部制度等在内的完整统一的整体。这些制度的建立,使我们的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运转有序,工作效率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对民革制度建设的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各地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抓住参政党工作中最为急需、最易见成效的方面和环节建章立制,所以取得的进展也更为显著。
    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民革全体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组织凝聚力有了明显增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思想建设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民革全党的普遍共识,广大干部、党员对多党合作的信心和信念极大地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做贡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组织建设上,通过重点抓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促进了领导班子水平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活动正常开展、后备干部队伍培养体制逐步形成的良性局面;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参政党工作各个方面,能够支持和保障参政党履行基本职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正常开展日常党务工作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并形成了系统,初步实现了有章可循、运作有序的要求。

第三节 参政议政新局面
 
    跨世纪十年,民革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着眼于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整合资源、集中全党智慧,发挥群体优势,形成参政议政重点领域,参政议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对于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和水平,推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分重要和必要,是民主党派履行好参政党职能的重要保证。
    民革九大以后,新一届民革中央领导集体认为,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参政议政工作,而且要从民主党派工作的性质和内在规律的深度上去探索和把握参政议政工作。1996年底,民革在长沙召开全国参政议政工作研讨会,对全党大力抓好参政议政工作进行了总动员。何鲁丽主席在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参政议政工作要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次会议极大地增强了民革全党的参政议政意识,促进了参政议政工作开始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
    1999年,民革全国参政议政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朱培康副主席在会上作参政议政工作报告,他指出,自1989年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确立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以来的十年,民革全党同志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前进,开创了民革工作的新局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参政议政方面,工作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还不健全,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革全党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智慧,以形成强大的合力。他要求各级组织在加强对参政议政工作领导的基础上,要精心组织,强化职能部门建设,建立专门的参政议政工作机构,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参政议政工作的力度。会议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把参政议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进行研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会议号召全党行动起来,为提高参政议政水平而努力。
    按照青岛会议的精神,民革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建立了中央主席会议定期研究参政议政工作的制度,自上而下推动参政议政工作。民革中央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参政议政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参政议政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选题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民革各级组织按照中央的要求,明确了主要领导在参政议政工作方面的职责。有的地方组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主委班子里实行了参政议政工作的“ABC角制”,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人主抓参政议政工作。
    2001年是新世纪肇始和我国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民革参政议政工作也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气象。民革中央把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年初,为进一步加强参政议政工作,理顺工作关系,民革中央成立了调查研究部,作为参政议政工作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从这年开始,中央调研部每年就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建设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选择几个省级组织开展实地调研,总结当地经验,听取意见和建议,并撰写出调研报告。这项调研工作历时七年,基本完成了全国各省级组织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调研工作。
    2001年6月,民革中央在四川省德阳市召开全国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全面地探讨,对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建设的意义、概念、内容、应当遵循的原则,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必须具备的条件、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与会同志普遍认为,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主要包括日常工作机制,比如领导责任制、选题调研、论证审核、上报等程序;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这次会议还邀请中央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到会并作发言。他们从各自工作职责的角度,阐明如何为参政党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服务,即形成民革全党的参政议政合力。朱培康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努力开创民革参政议政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基本政治职能,做好这项工作,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客观要求,是参政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参政党及每一个党员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民主党派体现存在价值的主要方式”应成为民革全党的共识。他强调,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制定制度,是建立和完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的核心。这其中,又以加强领导至为重要。
    德阳会议总结了民革全党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参政议政的实践经验,对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思路。这次会议极大地推动了民革各级组织的参政议政工作,全党的参政议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按照会议精神,各级组织纷纷把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列入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
    德阳会议还决定,从2001年底开始,民革形成一年一度的参政议政成果汇报会制度,即中央每年邀请全国30个省级组织、15个副省级市的民革分管参政议政的领导同志,召开一次参政议政成果汇报会,汇集各地组织当年主要的调研成果以及第二年打算调研的计划进行交流,以实现中央和地方组织参政议政资源共享。此外,《民革参政议政信息》作为内部刊物正式开始编辑发行。中央还定期编辑出版《民革参政议政建议和意见选编》,目前为止已编辑出版了五辑。
    建立德阳调研基地,是民革中央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参政议政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参政议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德阳是四川经济较发达地区,不仅工业实力雄厚,而且农业优势明显,县域经济特色突出。2001年,民革中央与德阳市政府达成协议,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德阳作为民革中央参政议政的调研基地,为民革提供参政议政调研的工作平台,促进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民革与地方中共党委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调研基地建立后,通过协商选题、深入调研、集体探讨、形成共识的办法,保证了调研课题的深度以及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
    几年来,民革中央调研组已先后数次赴德阳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充分利用德阳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特点,通过解剖“麻雀”,先后就“振兴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乡村债务”、“小城镇建设”、“劳动力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和“ 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等有关课题,开展深入调研,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政策性建议,有的已经得到采纳和落实。
    为充分发挥专委会在参政议政工作中的参谋和助手作用,1998年,民革中央对经济、教科文卫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三个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整和充实,并修订了《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
    民革十大以后,中央于2003年重新充实、调整了十届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和教科文卫委员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调整更加注重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新一届专委会以北京地区为主,兼顾京外省市,吸纳了一批具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又热心民革事业的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8月底,民革中央在京召开了新一届经济、教科文卫两个专委会全体委员会议,80多位专委会委员参加了会议。新一届专委会成立后,中央再次修订了《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专委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
    此后,民革中央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专委会委员工作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部分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就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为民革领导参加高层政治协商提供素材。同时,民革中央尽可能地为委员们建言献策拓宽渠道,例如每年“两会”期间为全国政协大会提交提案和大会发言、为政协常委会专题发言提供素材,平时提交社情民意信息;邀请委员和中央调研组一同进行专题调研。2005年,民革中央对专委会委员再次作出调整,将20余名年轻和专业化程度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民革党员增补进专委会,进一步充实了专委会的力量。中央还对两个专委会的委员按业务专长分成社会法制、经济、农业、科教、文卫和民营经济六个专门小组,以小组作为委员开展日常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每个小组确定两位召集人(牵头人)。

 

    民革各省级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对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各省级组织普遍成立了专委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定期开会、选题立项、研究工作。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参政议政工作方针,各级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如一些地方组织长期坚持开展“三个一”活动,在基层支部和党员中普遍推行“一支部一提案(素材)”、“一党员一建议”、“一党员一信息”活动。还有的组织通过“议政日”、“议政月”活动来调动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民革上海市委会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不断拓展参政议政渠道,丰富参政议政形式。自1999年起,他们多次组织民革党员专家团,先后就贵州铜仁、新疆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四川广汉、福建邵武、吉林、江苏太仓等地的产业或地区发展战略、国企改革方案和文化教育改革等问题,在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智献策,为政府提出决策咨询意见,受到中共党政部门的高度评价,树立了良好的参政党形象。民革天津市委会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即“三会、三表、三流程”。“三会”是指工作会、学习会、通气会;“三表”是指调研课题申请表、重点课题推荐表、年度调研情况反馈表;“三流程”是指调研、信息、课题工作流程表。由“三会”、“三表”、“三流程”共同构成的参政议政工作程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此项制度实施以来,不但保障了重点调研课题的计划实施,还使得各工作环节衔接紧密,保证了参政议政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民革山东省委会除了形成运转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还十分注重参政议政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每年有固定的调研专项经费用于参政议政工作,而且鼓励民革党员独立申报立项课题或“自主选题、自主调研、自主完成”计划外自选课题,省委采纳后给予一次性奖励,既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也更好地发挥了专家的特长和作用。民革湖南省委会通过“党委出题,统战部协调,民主党派调研,政府落实”的方式,参政议政工作稳步向前推进。民革江西省委会自2005年起,借助“6+2高层论坛”这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沿长江城市民革组织为经济建设服务联席会议”(简称“沿江会议”)也是民革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机制之一。1992年成立伊始,沿江会议只是民革党内企业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立的跨省份、跨区域、跨组织的一种联谊形式。后来伴随全党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强化,逐步演化成以长江为纽带、跨行政区域、以城市为特征的横向联合模式,成为民革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一种新形式。
    沿江会议“在江言江”,紧紧围绕沿长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共性的重大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供中共党委和政府决策作参考。沿江会议迄今已召开了11次会议,取得了许多参政议政重要成果,先后就“长江航运”、“城市污水和垃圾排放及治理”、“社会保障”、“长江生态和保护”、“中部崛起”、“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等课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沿江会议的成果,民革中央先后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发展长江航运的建议》、《关于加强沿长江城市社会保障的建议》、《关于加强长江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建议》、《抓住机遇,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大崛起》等提案。一些沿江城市的民革组织也通过沿江会议的带动,向本市党委和政府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民革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区(省、市)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了环渤海民革组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坛,旨在发挥区域性民革组织参政议政的作用。
    通过十年的努力,民革从中央到省级组织在制度和工作机制上形成了基本的运行模式:一是主要领导同志都高度重视参政议政工作。明确参政议政的调研课题要经过领导班子的集体讨论和批准,调研成果要经过严格审核;领导班子除了具体布置参政议政工作,还经常对参政议政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重大课题由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调研考察。各省级组织普遍建立了领导班子办公会议讨论和审议参政议政重大事项的议事制度。二是中央和地方组织相继出台了《关于参政议政工作的规定》、《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关于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规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实施办法》、《提案工作暂行规定》、《参政议政调研经费使用办法》、《参政议政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三是机构设置得到加强,省级组织普遍有专人负责参政议政工作。设置了调研处室,配备了较强的力量,或专人专职负责参政议政工作。四是建立了提案征集与筛选机制。如参政议政成果汇报会,以及实行调研课题招标制度等。五是高度重视发挥民革专委会和党外专家的作用。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专委会委员或专家座谈会,就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六是通过举办论坛、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收集选题和建议;针对不同调研课题,邀请政府部门负责人和民革党外专家参加调研。七是中央与地方民革组织合作开展调研或通过地区片会、沿长江民革组织会议等形式,收集提案素材。八是建立了参政议政工作激励机制,对提供了素材和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节 积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跨世纪的十年,民革在中共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工作,为反“独”、遏“独”,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为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准确把握形势,实现工作转型
    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重申了1995年1月30日提出的对台“八项主张”,提出了世纪之交对台工作的基本任务。1998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对台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指出做台湾人民工作是对台工作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就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新举措。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四点意见,体现了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思路。同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充分表明了全体中国人民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和决不容忍“台独”的坚定意志。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率团访问祖国大陆,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有关方面相继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祖国大陆先后出台了数十项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欢迎。
    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对台工作方针政策,针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民革各级组织努力推动工作转型。
    民革中央逐步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做台湾人民工作上。1998年,民革中央在北京召开民革全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会议,确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民革对台工作的转型。何鲁丽主席、周铁农常务副主席出席会议并分别做了重要讲话。何鲁丽提出,民革要根据中共中央对台工作的总体部署,在新时期要将做台湾人民工作作为民革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主要内容。
    这一阶段,民革中央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重点内容是反“独”遏“独”。1999年李登辉借访美之机,抛出“两国论”,公开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2000年,“台独”分子陈水扁上台,开始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台湾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千方百计弱化台湾民众的“中国情结”,以“渐进式台独”活动,为“台独”创造社会基础。2004年陈水扁再度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进一步加紧了“台独”活动,企图通过推动所谓“宪政改造”,推动台湾“法理独立”。反“独”、遏“独”成为对台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002年,民革中央在四川宜宾召开了民革全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会议,对民革对台工作作出了具体、务实的规划和要求。周铁农常务副主席在会上强调,民革要“在中共中央的总体部署下,将遏‘独’、阻‘独’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确定,将民革对台工作的重心转到做好台湾中南部地区,特别是本省籍人士和青少年工作上来。
    这一阶段,民革中央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主要对象也发生了转变。由于自身特点和历史渊源关系,过去民革祖统工作的对象,主要定位在国民党中上层人士。随着民革原有在台关系中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逐渐淡出政治舞台,民革党员中的老一辈人士年事已高,尤其是2000年国民党在台失去政权之后,民革对台工作的优势是否存在,工作如何定位,成为民革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2002年民革十大以后,民革各级组织在继续深入做好“泛蓝”阵营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中央的总体部署,将民革对台工作的重心向国民党中生代、台湾中下层民众的代表人士、台湾青年、台湾县市议员和台湾南部各阶层民众等几个重点领域延伸拓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大力开展涉台调研,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参政议政成果
    做好涉台参政议政工作,是民革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何鲁丽主席、周铁农常务副主席、李赣骝、朱培康副主席等民革中央主要领导人都曾参加有关涉台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涉台参政议政新成果,许多意见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1998年至2002年九届政协期间,民革中央在全国政协大会先后提出了《关于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意见和建议》、《关于加强吸引和保护台湾中小企业在大陆投资的建议》、《关于推进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几点建议》、《关于加强对台中小企业引进工作的几点建议》、《关于尽速制订“反分裂国家行为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的建议》、《关于切实贯彻江泽民主席对台八项主张,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牢牢掌握对台工作主动权的建议》等重要提案。其中,2000年提出的《关于尽速制订“反分裂国家行为法”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称为特别重要提案,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讨论,为2005年全国人大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2年民革十大之后,民革中央紧扣做好台湾人民工作这一主线,先后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8件,其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工作》、《关于设立“海峡两岸人民和平合作区”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工作的建议》和《关于反制“法理台独”的几点意见和建议》4件提案被确定为全国政协的重点提案。
    在每年全国政协大会上,民革领导人都要就台湾问题作口头和书面发言。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十届四次、五次会议上,分别以《“台独”祸国殃民,统一造福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大力推动两岸政党交流》和《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努力开拓两岸关系的新格局》为题作了大会发言。
    1999年4月,民革中央周铁农常务副主席和李赣骝、朱培康副主席参加了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组织的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调研组,赴广东、海南两省对当地对台经贸工作进行了调研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周铁农常务副主席代表民革中央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作了发言。2000年,李赣骝副主席率团参加了民革中央与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先后赴海南、福建、山东三省的16个县市,33个乡镇,44家企业和农户,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计划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关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情况的调查报告》,由全国政协送交国务院,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01年,何鲁丽主席带队赴福建,围绕如何大力做好台湾人民工作这一主题进行调研,对福建省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文化相承五大优势有了比较深入了解。根据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加大做台湾人民工作力度,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调研报告,受到中共中央和有关领导的重视和高度评价。2001年,江泽民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前,民革中央对江泽民主席讲话稿中涉及祖国统一方面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所提出建议得到了采纳。
    2003年,民革中央组织力量就台湾中间选民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台湾媒体查阅了2000年初至2003年8月间有关台湾中间选民的民意调查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剖析了台湾中间选民的基本结构、现实状况、选举心态、政党倾向及其变化趋势与成因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广泛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民革中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做好台湾中间选民工作的建议》,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等作出重要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4年,由于台湾地区进行地方领导人选举和民意代表选举,台湾政局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议论。针对这种情况,民革中央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在当前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的高度评价,他批示要认真研究并吸收到有关工作规划中。
    2006年,民革中央与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以“台湾南部民情分析”为课题的为期一年的调研活动。调研以台湾南部嘉义、台南、高雄的中小学教师、律师和医生为对象开展调查。通过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以实证的方式,比较清晰地描述出台湾南部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台湾政局的观点、倾向。2007年4月,民革中央将《关于进一步做好台湾中南部人民工作的建议》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
    民革各级地方组织在涉台参政议政方面也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十年中,民革各级组织和党员提出的涉台提案、调查报告以及在政协大会上的发言达千余份,其中不少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和优秀提案。民革北京市委会2005年完成了三项涉台调研课题,全部在市台办举行的涉台调研评比中获奖,《发挥首都优势,进一步切实加强京台两地青少年交流工作》获一等奖第一名。 2006年,民革北京市委提交的提案《台湾“宪政”体制演变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再获一等奖。十届民革期间,民革福建省委会和党员个人在全国和省级“两会”上,提出的涉台提案100多件,多数被有关部门采纳。2007年,民革中央与福建省委会、福建省台办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设立“海峡两岸人民和平合作区”的建议》,在福建省民主党派建言献策论坛中被评为一等奖,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对该课题给予了充分肯定。2002年至2007年,民革江苏省委会各级组织和个人共提交、上报涉台调研报告、提案建议、社情民意共计70余件,不少建议被中央统战部、省政协、民革中央采用,有的受到中央统战部领导的肯定,这些意见建议对于改善台商投资环境、扩大两岸交流、利用台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民革浙江省委会关于《应加强〈反分裂国家法〉出台后的对台宣传工作》的建议被全国政协采用;《应重视邱如雪在蒋氏家族中的家长领头作用》被中央统战部采用,刘延东部长作了专门批示。民革天津市委会关于《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着力搞好对台招商引资》的提案,受到市政府的重视。民革江西省委会提出的《关于留学人员归国情况的调研》改写成政协大会提案后,被省政府列为重点督办十件提案之一。民革河南省委会提出了《关于充分发挥河南历史文化大省的优势,积极开展做台湾人民工作的建议》。民革杭州市委会《关于加快推动西湖——日月潭结成“姐妹湖”的建议》的报告,得到中共杭州市委书记的高度评价,并责成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推进建议实施。民革广东省委会提交的关于拍摄电视纪录片《丘逢甲》的提案被采纳,由省政协组织拍摄完成并公映。民革广西、云南省(区)委会,开展了涉台工作资源调查,并形成了有关调研提案。

 

    2000年8月,在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建立了由国务院台办、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民革中央、台盟中央、全国台联等六个单位参加的“六台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对台工作的最新精神,通报台海形势,讨论近期工作。此项例会制度是在民革中央一位领导人的建议下建立起来的。这个会议制度,成为一个重要的参政议政渠道,民革中央领导在每次会上都要就近期对台工作提出建议、意见。
    200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对台工作中的优势、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要求,民革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建立了涉台工作联络员和信息员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涉台信息工作的开展。各省级组织围绕海峡两岸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一些涉台重大事件,收集了大量直接来自于台湾、海外和大陆的有价值的信息,一些重要信息通过民革中央上报中共中央、全国政协和政府有关部门,受到高度重视。民革北京市委会近2005年至2007年上报的涉台信息达140余件,上海、广东、广西、浙江、吉林、辽宁等省级民革组织这项工作都有突出表现。浙江省委会报送的《做好台湾青少年工作的若干建议》、《重视做好连宋来访后对台新政策的落实,使台湾南部民众真正得到实惠》等涉台信息被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等部门采用。
 
    三、做台湾人民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为核心,海外联谊工作形成新局面
    在跨世纪的十年中,民革注重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通过“走出去”去“播种”,广交、多交朋友,扩大影响力,以民革各级组织名义组成的出访团组百余个;通过“请进来”去“收获”,深交、神交朋友,巩固成果,强化工作效果,接待和邀请台、港、澳及海外人士达上万人次,其中重要社团上百个,重要人士数千人。
    民革以组织的形式“走出去”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民革中央首次组团赴美访问,之后民革中央连续多年组团访美,与美国侨界一些重要社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如“海外兴中会”、“中国和平统一协会”、“美洲战略学会美国总会”、“华夏政略研究会”、“两岸关系研究会”、“北美地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北美加州和平统一促进会”等。
    2000年2月,李赣骝副主席率领民革中央首次组团赴日本访问,工作做到日本侨界。2001年,徐志纯副主席再次率团赴日本,参加“全球华人华侨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加强了与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特别是日本侨界的联系。2001年,朱培康副主席率团赴加拿大访问,与加拿大的华人和华侨社团和人士建立了联系。2002年和200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分别率团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访问,与两国侨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座谈,并就研究和继承孙中山思想、祖国和平统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这些年中,海外华侨华人反独促统运动风起云涌,民革中央积极参与其中,分别参加了在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召开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华侨华人反“独”促统大会及有关活动。
    1999年,应“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邀请,民革中央组团赴台以插花花艺交流名义开展对台交流,这是民革首先组团访问台湾。2001年,李赣骝副主席率团赴台湾访问,实现了民革中央高层领导首次带队访台。2001年,民革中央组织部分书画家赴台湾和香港分别举办《中国大陆当代百人画展》和《中国内地水墨画作品展》,展出了由各级民革组织征集的70余幅高水准的国画作品,作者大多是民革党员。民革赴台和在港举办大型展览活动这是第一次。
    在“走出去”的同时,民革中央每年都要邀请海外和台湾社团和人士来访和开展交流活动。1999年10月,在50周年国庆期间,民革中央邀请了一批海外重要人士回国访问,并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同年,民革中央还与香港其士集团合作,在京举办了“台湾故宫博物院部分馆藏(仿制品)展览”,并与香港及台湾一些有实力的经济集团建立了联系。2000年,应民革中央领导人的邀请,美国海外兴中会一行16人回祖国大陆访问。2001年,民革中央分别接待了“北美地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美国旧金山侨界知名人士方李邦琴率领的“北美加州和平统一促进会”一行、孙大公率领的留美黄埔军校校友会一行。这些年中,在中央统战部、国台办、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民革中央先后成功地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中国香港、法国、德国、匈牙利、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社团以及数百位侨界人士。
    (二)以“泛蓝”人士为纽带,开辟新的联络渠道
    做台湾“泛蓝”阵营的工作是民革传统的工作领域。民革十大以后,民革工作触角由过去的国民党中上层人士逐步向台湾中南部、国民党中生代、青少年、岛内基层民众代表人士等重要群体延伸和倾斜,注意挖掘重要“泛蓝”人士在台湾和海外的人脉关系,形成了对台湾国、亲、新三党工作、台湾中南部民众的工作和台湾青少年工作等工作领域新的优势增长点。
    2002年至2004年,民革中央先后接待了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一行、原国民党中央文传会主任简汉生先生一行、“台湾桃园13乡镇妇女会”、台湾文化大学美国研究所长陈毓均、台湾原“立法委员”冯沪祥、台湾中山大学中山研究所徐正戎教授、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林竹松以及台湾妇女同心会等数十个“泛蓝”社团和上百位重要人士,并连续每年组团以各种名义访问台湾。2005年,民革中央接待了国民党原中常委、台湾在任民意代表周守训率领的台湾青年公共事务访问团,交谈中双方就邀请岛内相关人士来访形成了共识,并于次年接待了以周守训为团长的“台湾知名人士大陆参访团”一行。该团成员均为国民高层人士,在国民党组织中有很重要的影响。2007年9月,民革中央再次接待了以周守训为团长的“中国国民党青年菁英大陆参访团”一行30多人,其中成员有国民党中常委、中委、中评委、在任民意代表以及著名学者、企业家等。通过这些接待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与国民党上层和中生代代表人士的联系。
    2006年4月,民革中央邀请以台湾民意代表叶芳雄先生为名誉团长、新竹县议会议长张碧琴女士为团长的“台湾客家文化交流之旅参访团”一行27人来大陆访问,该团成员绝大部分为客家人,包括新竹县现任1/4的议员、新竹县现任文化局长、新老里长、地方德高望重的实力派人士等,其中还有民进党人士。参访团到北京和福建龙岩等客家祖地进行了参访和交流,使这次活动成为“文化之旅”和“寻根之旅”。
    台湾南部民众是民革工作对象的重中之重。2006年10月,应民革中央邀请,由国民党原中常委、“总政战部主任”许历农率“台湾新同盟会南部会员(会友)大陆参访团”一行35人回祖国大陆访问,这是民革中央首次直接开展对台湾南部本省籍同胞的工作。该团成员全部来自高雄市前镇区,而该区是高雄市民进党的重要票仓。参访团包括该区多名里长和妇女、劳工、备役军人等基层组织及国民党基层党部负责人。参访团参观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工地、宜昌三峡大坝及上海浦东新区等,对大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深感震撼。中共中央统战部朱维群常务副部长会见并宴请了该团,国台办陈云林主任还特意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参访团全体成员,并分别与每一位团员拍照留念。2007年10月,民革中央再次邀请许历农率“第二届台湾新同盟会南部会员(会友)大陆参访团”一行37人到大陆参访,取得圆满成功。
    这些接待活动,是民革通过“泛蓝”人士这条渠道开辟台湾中南部人民工作新领域的重要突破,通过这一工作取得了关于台湾基层政治生态和中南部普通民众心态的第一手“活”资料。国台办陈云林主任说:民革中央贯彻胡总书记指示精神,加强做台湾中南部基层民众工作的接待活动,立意清楚,方法得当,效果显著,取得了突破,值得肯定和赞许。
    (三)适应新形势,打造对台交流项目的“精品”
    与台湾开展插花交流是民革对台工作的老“品牌”,在九届工作的基础上,十届期间民革中央更加注重挖掘这项工作的内涵,并努力将这项活动进一步打造成为民革对台文化交流的“精品”工程。这项活动连续开展8年,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重庆、浙江、云南、山东、陕西、山西、福建等10余个省市的民革组织参与了这项工作,并分别与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合作分别在两岸共同举办了10余场插花花艺展览。这项活动是民革与台湾各界联系的重要窗口,在两岸形成了“品牌”效应。
    组织“台湾高校杰出青年大陆参访团”是十届民革对台工作的新领域。2003年“非典”期间,民革中央利用这个机会与北京大学的一批台生建立了联系。2004年夏季,民革中央组织北京大学台生中的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利用暑假期间举办研习营,赴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参观、考察,此后又组织台湾高校学生会、学生议会干部以“台湾高校杰出青年大陆参访团”名义来访。由此,民革中央将台湾青年工作纳入到对台工作之中,并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5年共接待台湾数十所知名高校300多名青年学生干部,生源覆盖台湾全岛。民革中央逐步把这样一项重复性、常规性的工作,变成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吸引力的重要工作,成为民革对台工作的“精品”和经典项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国台办主任陈云林都曾对这项工作作出过重要批示。刘延东部长指出:“民革中央组织的接待第二届台湾高校杰出青年赴大陆参访团活动很成功,精心组织,寓教于活动中,入情入理,效果明显,开展对台湾人民的工作就要这样组织,把工作做到心里去”,“要不断巩固成果,做好岛内争取人心的工作。”2007年,民革中央接待过的历届“杰青团”的同学,在台湾发起成立了“中华两岸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致力于推动两岸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体现了民革此项工作的积极影响。
    (四)以孙中山研究为纽带,加强对台和海外联系
    民革以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传统,通过孙中山研究与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开展交流,是民革的一个独特优势。2002年,民革中央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搭建了一个有特色的工作载体。其后北京、上海、江西、福建等省级民革组织分别成立了“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和“上海香山画院”、“上海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福建“中山学社”等类似工作机构。
    2003年,民革中央以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名义与香港其士文教基金会、香港香江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在北京举办了《转型期的中国证券市场——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证券市场研讨会》。2004年4月,与中国文化书院和香港香江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两次学术会议联络了台港澳和海外的一批知名知识分子,扩大了民革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范围。
    2002年5月,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赣骝率北京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成员赴美国芝加哥,参加由美国华人学者组织的“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和与会的美籍华人学者韦玉华教授、戴鸿超教授、郑竹园教授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北京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的名义,赴哈佛大学与一些求学于哈佛的台湾学子进行座谈交流,与芝加哥、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地的华人社团座谈讨论孙中山与中国发展问题,在一些理论学术问题上进行沟通、交流和交锋,形成了共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2004年10月,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与台湾“国父”纪念馆等单位在武汉举办了以“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台湾数十名学者参加了会议。2005年5月,该学会再次与有关单位在天津联合举办了“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被台湾和海外侨界朋友称为“孙中山研究的盛事”。民革福建省委会受省政府委托,负责管理福州“中山纪念堂”,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省委会以中山纪念堂和孙中山研究会为平台,以有关孙中山思想及历史研究为主题,积极开展工作。2005年9月,民革福建省委会与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成功地承办了“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100周年研讨会”,许历农、郁慕明等30多位台湾知名人士,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同盟会会员后裔等共30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会开幕式。200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上海、福建、湖南、广西等省级民革组织举办了有关系列活动。民革上海市委会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文物文献档案展”;湖南民革举办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和征文活动;民革广西区委在桂林举办了“桂台两地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暨孙中山思想研讨会”。
    一些地方组织根据本地特点,开展对台文化交流活动。民革福建省委会的湄州妈祖文化、姓氏源流研究;民革广西省委会的两岸教育界交流;民革青海省委会的昆仑文化交流;广东省委会的对台生工作;民革山东聊城市委会的傅斯年研究;天津民革的“海峡两岸桥牌赛”、中国茶艺交流活动;陕西的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活动;山东的潍坊、菏泽、曲阜利用“国际风筝节”、“牡丹花会”、“国际孔子文化节”,等等,促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
    各级民革组织参与招商引资工作,10年中民革组织和党员引进了大量台资,每年都有一些台湾及海外社团和人士捐资为贫困地区或引资支教办学或改善当地医疗条件或扶助贫困人口、救灾减灾。一些地方组织还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通过邀请台湾及海外人士参加,促进了两岸的经贸往来,如江苏南京利用每年举行的“金秋经贸洽谈会”,辽宁大连利用“国际服装节”,黑龙江利用哈尔滨“冰雪节”等。
 
    四、适应新形势需要,强化涉台宣传和台情研究工作
    10年中,民革把宣传工作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基础,重视涉台宣传和台情研究。各级民革组织把涉台理论、政策学习列入到本级组织的议事日程,推出了一批批学习、研究的新成果。同时,把涉台工作中的思想建设与台湾研究、参政议政和对台交流、宣传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民革涉台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加深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对台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年中,围绕中共中央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的实施,民革中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2004年,中共中央台办和国务院台办受权发表了“5•17声明”,何鲁丽主席于次日发表电视谈话,明确表示完全拥护和坚决支持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在全国人大以高票通过之后,何鲁丽主席代表民革公开表示坚决拥护这一法律。民革中央召开专题座谈会,畅谈《反分裂国家法》的重要意义。连宋访问大陆之后,由于民革与国民党的历史渊源关系,境内外的记者纷纷要求采访民革领导人,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名誉副主席贾亦斌、副主席刘民复等领导人分别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台湾中国时报、台湾中天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团结报等境内外媒体的采访。
    各级民革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对台工作的决策,紧密结合两岸形势的变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活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各地民革组织也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庆祝这两大盛事。民革中央分别举行了迎香港回归征文活动和迎澳门回归知识竞赛活动,其中迎澳门回归知识竞赛,参加人数达十万之众。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民革中央立即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李登辉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号召广大民革党员对“两国论”展开斗争。一些地方组织为纪念民革的抗日先烈、民主先贤以及涉台重要历史事件,结合当地特点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有的组织报告会、讲座,成立诗社,开展知识竞赛、笔会,出版宣传刊物,扩大和加强涉台宣传。民革四川自贡市委会以每年发表几十篇对台宣传稿件,11次获得自贡市对台宣传工作年度考评第一名。民革广州市委会也因每年发表数十篇对台宣传稿件,连续多年受到广东省台办的表彰。民革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撰写大量台海评论发表在海内外许多重要报刊。一系列学习、宣传活动,体现了民革在反“独”促统工作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扩大了民革的影响。

 
 
    民革十大以后,结合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民革中央以创新的精神办宣传,采取网络、音像等现代化宣传手段,面向更广大的人群特别是青年一代开展宣传工作。2004年6月,民革中央联络部与搜狐网站、团结报社合作举办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暨台湾知识大奖赛”,创下一个月内900多万次的高点击率。在对台接待联络活动中,民革中央派员随团全程拍摄,并制作成精美的光盘,赠送给每一位参与的台湾客人。2006年,民革中央在《团结报》举办了“光亮杯——海峡两岸心连心”大型征文活动,近百篇优秀对台宣传稿件在各媒体发表。民革中央编辑发行的《台湾研究》、《台湾动态》、《台报内参》、《祖统工作通讯》等内部资料,深受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欢迎。
    1999年2月,民革中央成立了特约撰稿人队伍,台湾研究特约撰稿人队伍经过四次换届,分别在福建莆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广西桂林、湖南长沙了召开四次会议,使民革在全党范围形成了重视涉台工作,关注和研究台湾问题的浓厚风气。撰稿人适时撰写涉台宣传和研究文章,经常就中央对台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民革中央多次就两岸关系中的焦点、难点问题,邀请部分撰稿人进行集体研讨或个别咨询。经多年努力,民革建立了涉台宣传、台湾研究特邀撰稿人和与民革有密切联系的台湾问题、国际问题专家学者三支队伍,构成了民革多侧面、广视角的涉台宣传和研究骨干力量。
 
    五、整合全党工作资源,加强涉台工作机制建设
    民革九大以后,民革中央加强了对地方涉台工作的指导和带动,以不同形式上下配合,共同推动全党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使全党工作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配置和整合,地方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民革中央每年赴一两个省市就涉台工作开展专题调研,10年中先后完成了对广西、云南、山东、河南、江西、北京、上海、青海、甘肃等20余个省级民革组织的调研。此项调研有利于民革中央全面了解各地涉台工作基本状况,统筹和调动全党工作资源,规划长短期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民革中央采取与各地联合开展活动的方式推动全党涉台工作的发展。民革中央每次组团出访,都要选择有关省市民革组织的领导成员参加;接待海外和台湾人士访问团,也要精心选择参访路线,让地方有较多机会参与接待活动。10年中,全国共有20多个省级组织参与了民革中央开展的有关对台工作。2006年,接待“台湾客家文化交流之旅参访团”活动,是民革中央与民革福建省委会联合举办的。在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民革福建省委会事前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设计了由龙岩、宁化、长汀、上杭、永定等市县组成的客家祖居地经典参访路线,举行了祭拜了石壁客家祖地和客家人的母亲河——汀江仪式,参观了长汀客家博物馆、上杭客家谱牒馆和永定客家土楼等。通过与台湾客人的亲密接触,福建省委会与台湾朋友建立了深厚友谊,为日后进一步沟通交流打下了基础。
    针对对台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民革中央着眼于建立一整套长期有效、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了包括对台对外联系机制、工作运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等,建立了与各项工作机制相配套的请示汇报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会议制度、工作催办督办制度、外事经费使用制度、台湾研究撰稿人制度、信息员与联络员制度、接待与出访工作流程等一系列具体制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梯次结构的制度体系,保障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这一工作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第五节 发挥优势服务社会
 
    跨世纪的十年,经过不断开拓创新,民革的社会服务工作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在兴教办学、智力支边、举办书画社、开展“三下乡”活动、利用联系广泛的优势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社会服务工作的实践,拓宽了参政党的工作领域,密切了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使社会各界对作为参政党的民革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使广大民革党员和干部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意中接受了教育,展示了才华,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正如周铁农副主席曾经指出:民革在广泛领域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的实践证明,社会服务工作有利于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有利于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三个文明”建设。
    为贯彻研究、部署民革社会服务工作,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民革中央相继于2001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民革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工作研讨会,于2004年5月在江西南昌召开民革社会服务工作会议,于2005年12月在北京召开民革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会,研讨和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民革社会服务工作的思路和工作方法,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对于动员民革党员以更大热情投入社会服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一步开展智力支边扶贫,为实现国家扶贫攻坚任务贡献力量
    智力支边扶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创举,是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在新时期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积极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民革中央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把国务院确定的贫困县——贵州纳雍县作为定点扶贫县。民革中央已故主席李沛瑶、现任主席何鲁丽、常务副主席周铁农以及李赣骝、胡敏、童傅、厉无畏、钮小明、朱培康等副主席多次带队深入纳雍开展调查研究,并号召民革全党都要关心和支持纳雍的扶贫开发工作。民革中央为纳雍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公路、电力、通讯,启动农、工、商;利用资源优势,以开发煤炭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加强智力开发,抓好教育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思路。何鲁丽主席坚定提出,民革与纳雍“不脱贫不脱钩;脱了贫也不断线”。1992年初,民革中央组织农、林、牧、化工、地矿、医药等方面11位专家赴纳雍考察。随后开展了捐资助学活动,修建了纳雍县第一所希望小学。从1992年至2000年的每年2月18日定为向纳雍人民“献爱心日”,民革中央机关的同志为帮助家境贫困的适龄儿童入学踊跃捐资,表达一份爱心。在此带动下,民革各地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及联系的海外同胞积极行动、慷慨解囊。到20世纪末,民革举全党之力、调动社会及海外各方面力量为纳雍教育注入资金近300万元,改造和新建15所希望学校,使5000多名儿童改善了学习条件,有30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同时,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纳雍被国家列入“普六”义务教育扶贫工程试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落后的面貌。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79%提高到982%。民革发挥知识密集的优势,组织土壤肥料、小麦、水稻、玉米、土豆、蔬菜、果树、畜牧、水利、茶叶等方面专家400多人次,深入纳雍农村考察指导和推广科学技术,培训人员5万余人次,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2004年6月,民革中央联系并促成清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中心在纳雍县建立远程教育教学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地处偏远山区的纳雍能够共享清华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一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07年6月,民革邀请了北大医院医疗专家在纳雍医院以现场指导、手术示范、讲座培训等形式对县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专家们还将确定为纳雍医院联系对口帮扶单位、邀请国内退休专家赴纳雍开展医务工作及组织纳雍县医疗卫生人员外出进修等长期帮扶措施,帮助提高该县的医疗水平。2007年7月,民革在贵阳举办全国民办教育学校校长研讨会,进一步探索、拓展民革党员所办学校与纳雍县开展合作办学、教育扶贫等工作领域。
    十几年来,在民革中央呼吁和协调下,交通部先后投资1900万元修建了纳雍县第一条三级道路,结束了该县没有柏油路的历史。截止到2001年底,全县通车里程已达2000多公里,比1991年增长了10多倍,为经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纳雍地处富煤区,煤炭产业是纳雍经济崛起与发展的基础。民革中央为此多次组织煤炭专家实地调研,在管理体制、规划、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为纳雍培训了60名矿长和安全员。纳雍目前煤炭的生产和管理质量在贵州省名列前茅,煤炭产业上缴税费已占全县财政收入1/3,成为纳雍县的一大新兴支柱产业。新世纪,适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输”、“黔电送粤”等的重大战略措施,在民革联系协助下,2000年10月,总投资435亿的一期120万千瓦火电厂被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并破土动工,2003年10月成功并网发电;二期180万千瓦火电厂现已破土动工,这两个项目静态投资达100多亿元。现在两个电网均成功并网发电,为该县今后实现跨越式发展夯筑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以来,民革蔬菜专家指导实施的商品蔬菜示范种植项目,茶叶专家对传统茶叶产业进行整合和技术指导的工作,使全县的蔬菜生产和茶叶产业化工作获得很大发展,对纳雍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产生了重要影响。2005年,民革蔬菜专家指导建立了900亩蔬菜生产基地,并初步培训出一批肯研究、能吃苦、负责人的蔬菜种植乡土人才。专家还根据纳雍县的自然地理环境编写了《纳雍县主要蔬菜栽培技术》一书免费发给农民群众。2006年,纳雍县建立了8个蔬菜生产专业村,以长沟村为代表的蔬菜生产基地平均产值2000元,每亩最高产值达8000元,户均收入达2万元,全县蔬菜产值达6450万元。在专家指导下,纳雍县茶叶产业逐年得到恢复和发展。到2004年,已建立起5个茶叶生产的龙头企业,新建大型茶叶加工厂5座,形成4个有机名优茶品牌。茶叶专家帮助县里制定了《纳雍县2005—2010年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2006年,纳雍县茶园面积达3万亩,其中有机茶颁证面积达6000亩,茶叶产值达3000多万元。
        进入新世纪后,民革中央在继续关注纳雍县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时,选择确定年人均收入仍不足600元的苗、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7%的核桃寨村作为重点扶贫联系村,解决该村彻底脱贫的问题,并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文明富裕小山村的发展模式。2002年8月,民革中央邀请专家采用参与式扶贫开发的方法为该村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经过四易其稿,目前核桃寨村的参与式扶贫规划已成为纳雍全县村一级扶贫工作的范本。在民革中央的支持下,从2002年3月开始,核桃寨村先后启动了修水窖、建教学点、建村综合办公楼、村公路、电网改造、建立扶贫基金、茅屋改造、山塘、沼气、改厕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民革中央投入5万元,吸引各方面资金加入,建立起20万元规模的扶贫基金,推动了该村大面积的蔬菜种植和较多农户畜牧养殖的发展。2004年,民革厦门市委会向该村附近的博爱希望小学捐款5万元用于扩建新教学楼;党员陈伟志捐款20万元建立了学校奖学基金。部分民革党员还与核桃寨村26位家庭贫困的小学生结成对子,承诺一直资助他们完成小学学业。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核桃寨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村寨面貌发生巨大改观。到2006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2450元,是2001年的四倍多,高出同期纳雍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400元,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核桃寨村在全县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预期的示范作用。
    经过纳雍县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纳雍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经过纳雍县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断努力,纳雍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和成就,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全县于2000年底整体越过贫困线。到2006年,纳雍工农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346亿元增加到3877亿元,年均递增2042%;财政收入从1694万元增加到502亿元,年均递增2978%。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988年的181元达到2054元,人均粮食由154公斤达到360多公斤。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到纳雍考察结束时指出:“民革组织在纳雍的一切工作,都是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进行的,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应归功于党和人民。”
    支边扶贫是民革新时期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根据民革中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重点、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所在地区的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出现了许多为“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而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87岁的陈济生教授,在年逾古稀的时候,仍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深入边远贫困地区传授畜牧知识,推广高品质的鲁西高腿小尾寒羊。一次在去贵州毕节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车毁人伤。陈老想到农民兄弟正在等着他去讲课,就在附近的医务室简单处理了头上的伤口后,不顾人们的劝阻,又拦了一辆车奔向了莽莽的大山中。当陈教授头上裹着厚厚的绷带站在讲台上时,听课的老乡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陈教授多年致力于鲁西高腿多羔小尾寒羊的推广工作,到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多个贫困县,培训农民12万多人次,推广繁殖小尾寒羊30万只,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多次受到国家民委、中共中央统战部的表彰,被授予“全国扶贫特殊贡献奖”。还有一些民革党员,多年来,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致力于“三农”事业,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脱贫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民革各级组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各地区的规划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和深化了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民革甘肃省委会在以回民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临夏县实施“扶羊助学工程”,以实物信贷的形式扶持学习优良因贫困而辍学的少数民族女童家庭饲养小尾寒羊,实现滚动扶贫与助教相结合,使扶贫成果面不断扩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经验已被社会高度关注并引用。中华慈善总会和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按照该模式分别出资6万元和104万元实施这一项目,解决了上千名儿童的失学和学生家庭的脱贫问题。2003年 10月8日到13日民革中央在甘肃临夏召开了“扶羊助学工程现场会”,周铁农常务副主席和朱培康副主席参加会议并分别做了重要讲话。2003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向该项目捐助了30万港币,进一步加大了扶持推广力度。
    民革云南省委会从早期推广鲁西小尾寒羊,到培育“草、果、畜”农业生态链,再到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基层农村的培训工作,不断拓展扶贫工作的内容和形式。2004年底,在民革中央支持下,民革云南省委在河口县建立了“中山农民科技讲习所”。通过有的放矢的培训工作直接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短短两年,先后开展了“农村干部科技培训班”、“妇幼卫生保健人员培训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班”等10期培训班,共培训农村各种人员800余人。
    民革广西区委会和百色市委会在邓小平同志当年组织右江起义的革命老区汪甸瑶族乡沙洪村定点扶贫。民革始终关注教育发展,形成了以教育扶贫带动贫困村发展的工作特点。民革广西区委会、百色市委会共同把扶贫对象定在沙洪村小学,为该校建立了学生计算机教室,使沙洪小学成为整个县区一百多所村级小学中唯一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民革帮助沙洪村建设的科技文化活动室,成为百色设施最好、图书最多的村级文化室之一。近年来,民革各级组织捐助和引进的资金达193万元,物资9万元,用于修建乡村公路,指导科学种田,开展村科技文化活动等。通过这些工作,使沙洪村农民的观念逐渐改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民革宁夏区委会从2001年开始在永宁县回族移民“吊庄”村——闽宁镇实施[中山01号]科技扶贫项目,通过引入科研课题的工作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入资金支持。取得初步成功后,2004年,民革宁夏区委会又组织党员专家深入基层考察调研,经多方面联系和反复论证,又在贫困的回族移民吊庄村选择扶持100个示范户实施[中山02号] 科技扶贫开发项目,得到了自治区民委和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经过三年的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截止到2006年底,示范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20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0元。2007年4月,民革中央在宁夏召开了[中山02号] 科技扶贫开发项目现场会,总结和推广了他们的工作经验。
    近些年,民革山东省委会开展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为主题的“生态农业富民工程”项目。2003年开始,省委会把对这项技术的宣传推广作为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省委会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先后组织科技专家十余次赴蒙阴县、宁津县等贫困地区,向农民传授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举办培训班12次,培训农民两千多人,并无偿提供价值约20万元的菌种和疫苗。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农民,果品蔬菜产量平均增长30%—50%,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食物的安全程度。2006年 4月,民革中央在山东省召开“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现场会。现在,民革天津、辽宁、安徽、河南、云南等省市委会已开始示范推广这项新技术。这个项目也成为民革中央第五个关注支持的典型。
    民革其他各省级组织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智力支边扶贫工作也取得很大的成绩,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和特点,出现可喜的局面。据了解,现在民革已有26个民革省级组织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其中19个省级组织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二、加强管理,注重社会效益,办学事业有新发展
    兴教办学是民革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最初民革组织党员个人所办的学校都是在无国家投入,无自建校舍,无专职教师这样“三无”的基础上开始,走了一条逐步积累,滚动发展,以学养学的创业道路。这些学校依靠组织,经过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考验,普遍由业余文化补习转向职业技术培训,由短期班转向学历教育,由中专学历教育转向高等学历教育,学校规模逐步扩大,专业设置逐步增多,管理工作逐步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发挥了对大教育的拾遗补缺作用。
    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减轻国家负担,提高国民素质,满足广大群众和青年的学习愿望,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民革全国30个省级组织中有29个省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兴办各级各类学校260所,在校生32余万人,累计结毕业人数300多万人。长期以来,民革的这些学校,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向社会、面向进城务工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以满足城乡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的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学校积极转变观念,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培训,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革新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来丰富职业教育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和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同时又增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和法纪教育,使学生学到了多方面的就业本领,最终达到学习毕业就能就业的目的。

 

    2003年,为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针对民革组织办学存在的问题,为了树立参政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民革中央在认真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民革中央关于各级组织所办学校的管理规定》,并在上海召开了民革全国组织办学工作会议。这是民革中央第一次召开的关于组织办学的工作会议。会议的召开端正了民革各级组织对办学工作的认识,明确了中央对组织办学工作的要求。民革各级组织所办的学校健康发展,越来越规范,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正在逐步解决。2006年,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努力推进民革全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民革中央在湖南长沙召开了民革全国民办职业教育工作研讨会。会议认真学习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回顾了多年来民革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交流了各地办学成功的经验。为了落实2006年民革职业教育工作研讨会的精神,为民革的职业学校展示办学成果和交流经验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促进民革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索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2007年又在贵阳开展了民革民办职业学校教育工作交流活动。
    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很多学校积极响应,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减轻国家负担,提高国民素质,满足广大群众和青年的学习愿望,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克服一切困难,尽自己所能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减免学费,捐资助学、送温暖、捐希望工程,热心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培养了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民和技术骨干,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民革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始终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民革发挥民革党员人才荟萃,书画、演艺界人士多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十余年来,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配合重大的纪念活动和事件、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为目的,积极开展书画活动。在抗击“非典”最艰苦的日子里,北京中山书画社一些年高德劭的书画家,挥毫泼墨,积极参加“抗非典,献爱心”捐书画活动。邵恒秋、陈大章及诸多书画家都纷纷捐赠作品,由衷地赞誉为国排忧解难、挺身而出的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005年年初,民革中央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民革全国书画工作研讨会。这是继中央1984年在福建召开全国书画研讨会后21年又一次召开的书画工作研讨会。周铁农莅会发表重要讲话。朱培康代表中央做工作报告。民革的书画工作组织健全,实力雄厚。截止到2006年末,民革全国三十个省级组织中,有二十六个省级组织建立了书画院社。大部分书画院社都是由组织申报、经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社团,有些则是作为民革组织的内设机构。现在全国各地的民革书画院社有85家,成员9657人,其中民革党员书画家有2254人。在这些书画院社的成员中,很多都是全国或各省市美协、书协的会员,有些是中国当代艺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大的著名艺术家。各书画院社注重发挥民革党员中书画家以及他们所联系的书画界友人的优势,紧紧围绕民革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举办书画展、书画笔会、书画艺术研讨会、讲座,或组织书画家深入生活采风、协助党员举办个人书画展、参加社会捐助活动。
    2006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民革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民革中央画院成立大会。何鲁丽出席大会并讲话。周铁农任画院名誉院长。何鲁丽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民革中央画院的成立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画院要更好地整合民革书画组织的力量,为民革各地书画组织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促使各地书画组织健康有序地开展活动,不断提高书画组织的整体水平;为民革中青年书画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展示艺术才能的舞台,通过画院的活动,发现人才、推介人才。通过书画工作,扩大民革的社会影响,为推动民革各项工作服务。画院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执行正确的文艺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繁荣发展具有时代精神的书画艺术,积极开展海内外的文化交流。画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要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努力。
    民革很多地方组织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以文化、卫生、科技为主的“三下乡”活动,这些活动为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十年来,各地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医疗等下乡活动达 3000多次,向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捐赠药品和医疗器械,耐心解答农民朋友的各种问题,医治患者达数十万人次。民革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开办的医疗机构、专家的义务服务得到了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四、加强对党员企业家的帮助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民革党员所办的企业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涌现出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企业家。他们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一大批党员企业家,不仅是本地区、本行业上缴利税的佼佼者,还是支边扶贫、帮困赈灾、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支持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支援西部大开发等社会公益事业中的捐助者。联系、协调、引导民革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健康发展是民革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革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直接体现。做好非公经济人士工作是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民革各级组织的一项工作任务。在民革九大以后的十年中,民革中央和各级地方各级组织,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各项经济政策,鼓励引导民革党员企业家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全党非公经济人士工作得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在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组织开展全国性会议、调研、培训及商贸等活动;通过组织渠道,掌握情况,沟通信息,即使了解反映全党非公经济人士发展情况;协助企业家与有关业务部门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共谋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家投身支边扶贫及光彩事业。
    从1990年起,民革中央先后6次召开民革全国经济咨询机构和企业家会议,邀请著名经济学家介绍国家经济形势,请法律、财会专家介绍国家对非公经济的政策法规、税收政策,请民营经济的专家和企业成功人士介绍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目的是要求我们的党员企业家,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按照民革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鼓励企业家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做贡献,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增强企业管理的本领,增强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沟通信息,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民革各级组织经济咨询机构和民革党员企业家的工作,是民革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民革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
    在民革组织的支持和鼓励下,民革党员及其企业家利用与海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策出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民革党员完成招商引资项目570个,引进资金达286亿元。民革党员所办的企业,在为地方创造利税的同时,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社会。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民革党员所办企业提供约15万个就业岗位,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支边扶贫、帮困赈灾,救助失学儿童、支援西部大开发等公益事业中,广大民革党员和企业家也作出积极贡献。五年来各级组织和广大民革党员共捐款捐物达2亿5千万元,其中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民革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及其党员个人为抗击“非典”共捐款626万元,民革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捐物折合人民币153万元。
    为全面总结和展示民革全党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取得的成绩,表彰为社会服务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调动全党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推动民革社会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民革全国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会于2005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何鲁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周铁农宣读表彰决定,朱培康做工作报告,童傅、刘民复、齐续春和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何鲁丽主席在讲话中高度概括了我党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情况,进一步指出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还就社会服务工作要在新世纪新阶段有新的发展,提出四点要求:第一,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第二,牢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第三,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第四,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加强对社会服务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工作。我们要在发扬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社会服务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本次会议隆重表彰了近十年来在民革社会服务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103个先进集体和200个先进个人并授予奖牌。6个先进集体和4个先进个人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2006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举办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民革受表彰的有15个先进集体,50位先进个人。
    由于在智力支边扶贫工作中卓有成效,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和民革甘肃省委会在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省府路省府大院五号楼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