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学习园地 >> 理论研究

孙越崎的教育情怀

2011/02/16 来源:民革浙江省委员会 罗 娟

  孙越崎先生是我国著名爱国人士,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当代工矿泰斗。曾任民革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务。
  孙越崎先生原名孙毓麒,1893年11月16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郡(今绍兴县)会稽山中一个叫铜坑(今同康)的小山村里。祖父和父亲对教育比较重视,孙毓麒5岁时,开始上私塾读四书五经。但没念几年,他就被祖父叫到山上去看竹林。少年孙毓麒精力充沛,一天的巡山砍柴,劳筋累骨之后,还挑灯夜读,把父亲留下的《左氏春秋》、《资治通鉴》和一些地理、历史书籍全读遍了。16岁那年,孙毓麒第一次来到绍兴县城,在今天绍兴文理学院的前身——当时的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就读。由于没有学过作文和数学,一个学年下来,全班62个人,他考到了倒数第二。但小小的孙毓麒并不气馁,整整一个暑假,他把自己关在阁楼里“恶补”。复习数学,就把上一年的数学从头做到尾;补作文,就把父亲留下的关于写文章的《东莱博议》一书,全本背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孙毓麒的成绩立即上升到全班第一名,并做到了班长。
  完成了三年的师范学习后,孙先生当了一年的实习小学老师。之后,考入当时的复旦公学学习工学,并成为绍兴同乡、国文教员、著名的“和平老人”邵力子先生的学生,与罗家伦、俞大维、恽震、曾养甫为同窗。因为没学过外文,他上课又跟不上了。为此,孙先生趁暑假在绍兴一个小庙里租了一个地方,让一位外文比较好的陶姓同学每天过来教他。整个暑假,就回了一趟乡下。随后,他在复旦的成绩又是名列前茅。在邵力子先生影响下,孙先生痛感国运衰微,立志“救国图存,务使中国越过崎岖而达康庄”,遂改“毓麒”名为“越崎”。复旦公学毕业后,孙先生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科,被选为学生会会长。至此,奠定了此后他一生致力于发展国家工矿事业的基础。
  祖父对儿孙辈读书的期望,父亲自身的榜样,自身艰苦的求学过程,使孙先生对知识的重要性有深深的体会,深深感到一个人要发展,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一个民族要不受列强欺凌图谋强盛,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因此,孙越崎先生在一生走实业救国道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教育。
  孙先生的这个理念首先就实践到他妻子身上。1912年底,孙先生虚岁20岁,在绍兴小学进行义务教学一年期间,按照农村习惯,与自幼指腹为婚的新娘葛采湘结婚。作为一名师范毕业生,孙越崎先生也希望妻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孙先生在1913年义务教书结束后决心到上海读书深造,把妻子送回娘家,请求让岳父请先生来家教书。在丈夫的督导下,经过努力,后来葛采湘也考入了绍兴明道女子师范学校,由一个农村妇女而成为当时少有的大龄已婚女学生,学业也有了很大的长进,一时也传为美谈。只是后来由于担心孙先生的身体状况,受到惊吓,于1922年郁郁而终。
  孙越崎先生在搞实业的过程中,对各类人才的作用体会得十分深切,也深深感到当时人才的匮乏,因此,他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1934年后,孙先生任中外合资河南焦作中福煤矿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兼任焦作工学院校董会董事长,非常注重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当时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由中福煤矿提供焦作工学院70%以上的经费用以办学,并在对学生讲演中经常宣传工矿事业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他还组织全体师生军训并进行军事演习。全面抗战暴发后,为培养中国工矿业人才,孙越崎先生一方面力主实施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师资、设备、图书等整体西迁,并排除万难亲自安排运输。之后又积极奔走,将焦作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全并,在陕西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http://baike.baidu.com/view/947315.htm>(1938.07-1950.12),这一举措,为我国工矿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利用兼任以焦作中福煤矿为基础合建的天府等4个煤矿各矿总经理和受命组建甘肃油矿局,开发玉门油田,建成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的有利条件,实行矿校结合、工学结合,将厂矿办成一所大学校,在生产大量煤炭、石油支持抗战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奠定了我国现代石油、石化工业的基础。为此,孙越崎先生于1942年8月被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金质奖章,当时被誉为“煤、油大王”。

 

  孙越崎先生长期远离家乡,但心中一直对家乡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梦萦里始终牵挂着家乡。他曾有过在家乡捐资助学、回报父老的强烈愿望,但苦于长期奔波,积蓄不多,一直未能实现。尤其在焦作工作期间,孙先生工资最高的时候,积蓄全部购买了国债,最后化为乌有。在抗战期间,孙先生又把全部身家都献给了工矿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先生受到各种冲击,也身无余资,根本无力他顾。“文革”结束后,孙老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在繁重的公务活动之余,也经常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尤其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常对身边人员和去看望他的家乡人士谈起这个话题,多次表达要回乡走一走看一看、跟家乡的青年学子交流的愿望,对家乡教育尤其是山区农村的教育提出殷殷的希望。
  孙老百岁高龄时,仍身板硬朗、精神矍铄。1992年,前身为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的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专门去信,向孙老汇报学校的建设发展情况,请孙老作工作指示。3月10日,孙老欣然命笔,给母校绍兴师专复信,回忆起80多年前在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的一段经历,还是记忆犹新,童趣横生。孙老还打算有时间给绍兴师专撰写回忆文章,以表达他对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1995年12月9日,孙老仙逝,终年103岁。临终时他还留下遗嘱,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之用。母校绍兴师专终究未能收到他在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学习的回忆文章,成为一大憾事。
  为纪念孙越崎先生70多年来为中国工矿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后备人才的成长,1992年10月,由朱学范、钱伟长等20位科技界知名人士倡议,设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基金会特别考虑到孙老回报家乡的夙愿,在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设能源科学技术奖,包括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及煤炭、石油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奖外,还特别设立了孙越崎家乡教育奖,用以表彰孙老家乡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目前已有多名绍兴的教师和学生获得了此项特别殊荣。
  孙老仙逝后的第二年(1996年),绍兴县人民政府为纪念他老人家,实施“振兴山区教育、建设教育强县”战略,决定将绍兴南部山区孙老家乡的两所普通高中(平水中学、青陶中学)合并,在孙老家乡平水镇新建“越崎中学”,并于1997年9月落成开学。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了校名;孙老侄子、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为学校题词“越崎岖以达康庄”;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为校内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孙越崎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原绍兴县委书记,现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题写了“爱国、勤学、敬业、健身”的校训。
  越崎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会稽山下、古老幽远的若耶溪旁,古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越中弥漫着的特有人文气息,使越崎中学深受这种山水灵气的浸润和熏染。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学校已发展成为一个管理先进、设施优良、校风严谨、办学效益显著的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是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绍兴南部地区教育中心。越崎中学的发展历程,成为“越崎岖以达康庄”的“越崎精神”在教育系统中薪火相承的真实写照,也是家乡人们对孙老最崇高的缅怀。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省府路省府大院五号楼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