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学习园地 >> 理论研究

寻觅与重现

2012/12/26 来源:民革浙江省委员会 谢西岑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以优美的风光名扬天下,旅游文化源远流长。临安(杭州)作为南宋朝廷驻跸的都城,众多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宋王朝好尚书画,设立绍兴画院,且广搜墨迹,倡导书画之风,吸引了大批有名望的人士南渡。画院中尤以“南宋四大家”,即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绘画为代表,引领南宋山水画之新貌,被后世奉为“院体”的标准,开启了绵延至今的艺术篇章。文人墨客的吟诵,更使西湖魅力倍增,凝炼出“断桥残雪”、“苏堤春晓”、“雷峰夕照”的画意,散发出秀美、风雅的诗韵。
经济文化繁荣
  高宗赵构南渡定都临安,“孱弱以偷一隅之安,幸存以享湖山之乐”这种偏安的姿态后世颇有微词,却给南宋的政局带来了稳定,有利于南宋经济的发展。大批的北方移民来到南方,南北文化交融。这些移民绝大多数为官僚士大夫、富人和有气节的人士,或是有着一技之长的工商业者,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据《老学庵笔记》记载:“大驾初驻跸临安,故都及四方之士民商贾辐集”。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更是汇集了北方最为优秀的各类人才。当时,杭州城内五方杂聚,人口超过百万。吴自牧《梦梁录》就有“数十万户,百十万口”的记载。人口的大量南迁,刺激消费供求猛增,经济呈现空前繁荣。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也写道:“贵要地,大贾豪民,买笑千金,呼卢百万,以至痴儿呆子,密约幽期,无不在焉。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此语不为过也。”“销金锅儿”是南宋人对都城临安的形容,当时为满足数量庞大的皇室权贵们各种奢侈消费,每天糜耗金钱无数,市场极为昌盛。“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人口基数的迅速增加,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为书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旅游贸易兴盛
  南宋都城临安风光旖旎,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人,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居于世界前列。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梦梁录》记:“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湖景色“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每逢三月春游,街头巷尾售卖画扇、古玩、玉雕,并开有专门作屏风画作的店肆,以适应游客的需求。旅游业的兴旺,促进了书画市场的发展。书画艺术赏玩之风盛行,加上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各类书画雅集不断,书画交易非常普遍。主要以店铺和集市贸易为主,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在朝天门(今鼓楼)就有年画市场出售各种书画作品,如春联、春帖、大小门神画像、桃符等。每年二月初八,钱塘门外会还会举行各种庙会。
  南宋的海外贸易也十分繁盛,临安的书画交易已形成“国际贸易”,书画销售从国内拓展到了海外。由于海外贸易的发达,各地的珍异饰物、奇葩珍卉,包括大量的书画艺术作品,源源不断。据《岭外代答》、《诸藩志》等南宋书籍记载,那时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朝廷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海外贸易的兴盛,加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书画创作的繁荣,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皇家画院重设
  宋高宗同其父宋徽宗一样,是杰出的书法家。善真、行、草书,笔法自然,婉丽洒脱,颇得晋人神韵。他重视书画创作,广搜墨迹,收集法帖以充内府,并力推古法,书法实践和理论皆有较高的成就,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对南宋书法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开启了南宋书风。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定都临安,在望江门一带重设画院,后人称之“绍兴画院”。画院设在宫廷之外,位于环山的西湖之畔,南宋画家们以秀美的自然风物为观摩对象,造就了笔下众多的书画名作。

 

  南宋画院为宫廷画家的个性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条件和气氛。宫廷画家的待遇,比徽宗时期有进一步提高。南宋的绘画艺术以写实为主导,讲求“形似”和“法度”,注重形似的逼真刻划,内容的巧妙表达。“法度”之美达到了极致,“求真”的观点成了宋代绘画写实理论的重要范畴。宋代画论中记录徽宗赏赐“年少新进”,“正午斜枝月季”及论孔雀登高必先“举左”等,都是讲法度的例子。这种强调“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的审美观点及精工细刻的画风,在绍兴画院继续得到发展。
西湖情愫彰显
  南宋以来,描绘西湖的山水画己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内涵。临安的湖山之美,成为画家们一大取景之源,其中尤以“南宋四大家”,即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绘画作品最为代表,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被后世奉为“院体”的标准,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宋四家”之首李唐博学多才,其笔法远追李思训,融诸家之长,创大斧劈皴。这种自成一体的新风,成就了南宋院体山水的先驱,为后人所借鉴。李唐之后,南宋画院的三大山水画家刘松年、马远、夏圭均擅画西湖风光。《南宋院画录》中录有刘松年多幅西湖山水图,如《四景山水图》、《西湖图》、《西湖春晓图》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图》描绘了幽居于山湖亭榭中的士大夫闲逸的生活。全卷书风精巧,设色清丽妍秀,笔墨苍逸劲健,界画工整,季节渲染十分得体。
  马远曾画过《西湖小景图》、《放鹤图》和《怀鹤图》等西湖山水佳作,遗憾的是这些画均未能流传下来。传说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题名,原为马远所拟。马远的儿子马麟,也善写西湖景色,所作《西湖十景册》、《皇都春色图》堪称佳作,描绘了保塔、孤山等景致。云烟吞吐,画法水墨淋漓,誉为“写景第一”。而夏圭善画西湖的云烟水月,著名的作品有《西湖柳亭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中柳堤回环,画舫游客,笔墨精谨,密而不乱,反映了南宋西湖的胜景,颇得真实

 

之美。理宗时钱塘人陈清波亦作过西湖全景。据《绘事备考》载,其传世作品还有《断桥残雪》、《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曲院荷花》、《苏堤春晓》、《南屏晚钟》、《石屋烟霞》等多幅“西湖十景”中的画作。又有理宗时画院蝍候、杭人叶肖岩所作《西湖十景图》今藏于台北故宫,人物小景近似马远,用笔简洁有韵致,尤工于传形写貌。
  此外,李嵩的《西湖图》久负盛名,是现存宋代最为完好的一幅描绘西湖全景的名作。该画以水墨写景,清雅洗炼;山峦起伏,六桥可辩;湖光山色,气象万千。这种高度写实又富有变化的手法,正是宋代画院鲜明的艺术特色。
西湖文化挖掘
  宋室南渡的一百五十年间,以南宋四家为代表的院体绘画风格,一改中国山水画前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角之景”,几乎贯穿了整个南宋画坛。对山水画来说,这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大大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能力。而南宋山水画风的“斧劈皴”与局部特写的“边角之景”一脉相承,是顺应了后者的形式变化而出现的技法改革,是一场突破和进步。同时,南宋也是西湖文化继五代吴越之后又一个大发展阶段,西湖山水图的描绘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兴盛。西湖不唯只有湖光山色,正是南宋画家书写胸中逸气、寄托情怀的精妙描绘,勾勒出驰名千载的“西湖十景”,成为后世吟咏之源,尺幅间承载着浓浓墨韵,洋溢着异彩流芳。
  纵观西湖千百年的瑰丽辉煌,置身于那个曾经繁华的年代,追寻其远古气息,重现于画卷之上,任凭暗香浮动,情愫使然。今天,在关注杭州文脉的同时,不应忘记作为历史古都,它有着更重要的人文内涵。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省府路省府大院五号楼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