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学习园地 >> 理论研究

以文会友十五秋

2012/12/26 来源:民革浙江省委员会 朱文楚

 从我花甲之年在《上海滩》发表第一篇作品《策反“西北王”胡宗南》(1998年1月号)起,屈指算来,至今已历15个春秋了。在这15年中,承各位编辑同仁们的厚爱与扶携,我有幸在《上海滩》发表作品17篇。在《上海滩》年届而立之际,承编辑之约,我写下这篇小文略述这15年来与编辑同仁们以文会友的情谊,同时也对长期以来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表达一份敬意。
  上海本是20世纪中国文化摇篮之一,其上半叶尤甚,胡适、鲁迅、钱钟书、黄宾鸿、斯义桂等东方大师,皆在黄浦江畔留下足迹。笔者有幸,采写了这些大师的一鳞半爪,发表于《上海滩》等期刊。所有自由撰稿人都有一个愿望,希冀有一家或几家平等眼光的媒体,作为平台,发挥自己的识见与情愫,以文会友。诞生于改革开放盛世的《上海滩》正发挥了这一功能,顺着时代文化潮流,浩浩荡荡,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拙稿17篇文章中题目荣登封面做导读的有7篇:《策反“西北王”胡宗南》、《张学良幽禁雪窦山》、《太子军嘉兴举义旗》、《爱婿眼中的黄宾鸿》、《三任总统顾问韩世昌》、《胡适上海缘》、《孙荃,郁达夫的结发夫人》。
  这17篇大多是民国旧事,都是悠悠岁月中的白云苍狗故事,符合《上海滩》的办刊要求,因此分别被编发在如下栏目中:“人物述林”、“港澳台专线”、“艺林文苑”、“老上海杂忆”、“秘闻录”、“名人名宅”、“史海钩沉”、“特稿”等。真可谓“实至名归”,体现了编辑与作者的灵犀相通,君子以文会友的情愫,不乏可圈可点。

 

  唐诗中那句“为他人作嫁衣裳”,竟成坐冷板凳的编辑同仁们工作和情怀的写照。我也是此行过来人,因此更深悟其中之甘苦。然而,一个作家、一个自由撰稿人的成长,若没有接受报刊几多编辑的悉心栽培,那是绝不可能的。从道中人的眼光来看,《上海滩》的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做得很出色,因为他们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希望从他们手中出去的作品能更上一层楼,得到读者的认可。
  事实有证。去年9月,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我签订了拙著《民国风流录》出版合同,这部30多万字的书稿中,有10篇首发于《上海滩》,文字锻炼与结构匡正,得益于《上海滩》诸位编辑的帮助。几年前,《上海滩》编辑知道我正在写一部40万字的《胡适家事与情事》,便约我写一篇《胡适上海缘》,字数只能一万左右。这可是件难事,要把40万字的著作浓缩成集胡适身家、情恋、文运、友朋、学术等于一炉的“万花筒”,无疑十分棘手,但因为有着他们的鼓励,虽然我如芒刺在背,还是咬着牙完成了。文章见刊后,大有顾盼生辉之感,联想先师夏承焘教授诲导有云,做文章要有虎头、猪肚、豹尾之势。冷静思来,《上海滩》约写此稿实际就是对作者一次写作基本功的考验,当然要求更完整更严酷罢了。被称为作家的人,往往忽视了“中学生作文”本领,是不是眼高手低了?这件事我一直念兹在兹,铭感《上海滩》同仁对我的帮助。
  孔夫子有云,君子以文会友。诚哉是言!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省府路省府大院五号楼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