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民革人物

杨光宇教授做客文澜讲坛 细说中秋那些事

2014/09/26 来源:民革浙江省委员会 省直图书馆支部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说起中秋,不少人会想到吃月饼,其实,中秋节还有许多有趣的节俗。8月31日下午,民革党员走进文澜讲坛系列讲座邀请了杭州师范大学杨光宇教授,与近120名听众共聚一堂,细说中秋那些事。
    讲座还未开场,杨教授先摆起了一个祭月台,当他将月神图高挂,贡品一件件摆上台时,顿时勾起了听众们的好奇心,仿佛穿越到古代过中秋的感觉。讲座伊始,杨教授从中秋的起源谈起,讲到中秋节起源很早,诸家说法不一,但至唐代已开始流行,有了许多民间传说。到两宋已盛行,到明清已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主要节日之一。在古代,敬月、祭月、拜月是人们对天象崇拜的延伸,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民间习俗之一。我国各地至今仍遗留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的。每当中秋节月亮升起,人们在露天设案,待拜月后,全家人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共赏明月。拜月时,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向月出的方向虔诚祈祷。杨教授列举了杭州当年中秋节的盛况,除了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的习俗外,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等节庆活动。而流传至今,吃月饼的习俗可谓是深入人心。杨教授在讲座现场展示了他收藏多年的几个月饼模版,其中有个大模版吸引了听众们的注意。据杨教授介绍,清朝宫廷中在祭拜仪式结束后,由大太监操刀分割祭供的大月饼置于盘中,分赠群臣,官吏们纷纷想得到有月宫台阶的那一块,以期步步高升,如得到捣药的玉兔即是要劳碌一年,故月饼的纹饰也是充满了寓意。讲座最后,杨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月饼的制作。月饼从简单的小圆馅饼到大至两尺的节令食品,馅料逐渐丰富,月饼的纹饰逐渐美丽,但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意仍是千年不变的。
    讲座结束后,不少听众围着杨教授交流探讨,还有一些听众则在祭月台前驻足,体会古人拜月时的心境。听众们认为,杨教授的讲座很精彩,中秋的传统习俗应多多推广,并将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寓意。

杨光宇教授为文澜讲坛题词

.

杨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听众们围着杨教授交流

杨教授和他摆的祭月台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省府路省府大院五号楼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