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民革人物

桑坚信:坚守初心,此生无悔

2018/03/27 来源:闵宣

  

  【人物简介】桑坚信,1966年出生,男,汉族,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建人国际文教集团主席。

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1988年12月加入民革,现为民革中央祖统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祖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杭州市委会祖统工作委员会主任。杭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第九、十届政协常委,民革杭州市第八、九、十届委员会常委。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实践着自己儿时的梦想。作为一名祖统工作者,他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身为国民党高级官员桑元庆之孙,生于1966年的桑坚信注定要有所担当。桑坚信的童年时期恰逢“文革”,在他的记忆里,童年除了在爷爷的教导下识字读书外,没有第二件趣事。于是,成为一名教师是他最初的梦想。传道、授业、解惑,让无知的灵魂找到归宿,在他看来是最神圣的事。

  然而,儿时亲人的离散,让他在体会到孤独的同时,也更加渴望团聚。当他意识到自己经历的是无法逾越的历史现实,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就成为他此生最大的夙愿。

  在桑坚信的人生字典里,“教育”和“祖统”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就像梦想和现实,交织在生活里,无法割舍,必须进行到底。

  捐资助学 精准扶贫

  1999年桑坚信跟随杭州市青年统战人士考察团去淳安县富文乡考察,其中一个考察点是富文乡中心小学。从淳安县到富文乡,车子在泥路中一路颠簸了三四个小时。当考察团走进校园的时候,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学校的简陋程度还是让大家大吃一惊,且不说教室如何,从二楼的学生宿舍透过地板的裂缝,就可以清晰的看见一楼教室的黑板和破桌椅了。考察时间已是11月,初冬的天气,气温已接近零度,学生们却还睡在凉席上,桑坚信特意摸了摸凉席,居然发现席子缝里还有很多虱子!到了午饭时间,学生们吃的是干菜和米饭,因为考察团的到来,这天的菜里多了零星的几块肥肉,学生们说,这是他们吃过的最好的午餐。

  桑坚信再也按捺不住了,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校长把三年级的一个特困学生介绍给他认识,男孩的双亲,一个是残疾人,一个是精神障碍患者,还有两个辍学在家的姐姐。他当即决定与男孩结对,每年资助2400元,直到义务教育结束。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孩子交学费和基本生活了。孩子也很争气,考上了高中,桑坚信于是继续资助他,后来还让他免费到自己创办的建人高复上学,并考上了浙江大学,现在,这个当年的贫困生正在美国读研究生,与桑坚信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回杭之后,桑坚信又拿出了40多万元给中心小学建楼,10万元买教学设备。富文乡为了感谢他的出资,以他的名字为学校命名,并请他担任名誉校长。桑坚信还号召自己学校里的师生们奉献爱心。每年六一儿童节前,他都会组织学生爱心捐赠,然后与富文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一对一结对。桑坚信说:“对贫困孩子来讲,这是对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而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就在他们身边还有生活如此艰难的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生活?”这种“大手拉小手”的活动持续了近十年,直到山路开通,富文乡的毛竹外销,他们的生活得到彻底改善。

  贵州纳雍是民革中央社会服务的定点扶贫地区之一。2005年11月,桑坚信随民革中央社会服务团一起去纳雍考察,考察团里有教育、经济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但是在纳雍职业高中看到的景象,让他非常震惊。他动情地说:“简直相信,已经是21世纪了,一年800元的学费对于当地的很多家庭来说仍是个天文数字,他们是真的交不起啊!”纳雍的很多孩子根本读不完初中,基本上读到初二就辍学了,然后跑到沿海地区打工,给家庭减轻负担。

  身为教育工作者,桑坚信实在不忍心看见这样的景象。在他看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在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的联系协调下,桑坚信与县教育局达成协议,他出资20多万元建校舍,配备专业的多媒体教室,新建的纳雍坚信职业技术学校挂牌在纳雍职业高中内。此外,他又拿出10万,连续资助三届学生免费读完职高,数十个孩子因此受益。在他们毕业后,桑坚信还介绍几位成绩较好的同学进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像长虹这样的大型企业去工作。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他的善举得到贵州纳雍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2007年授予他“贵州纳雍荣誉市民”称号。2005年,他被中华职教社评为“温暖工程先进个人”,受到时任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的接见。

  在桑坚信从事教育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不仅对外捐资助学,也对他自己学校的贫困生格外关注,为他们提供减免学费、学杂费、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等帮助。曾经有个建人高复的学生,在复读时主动给桑坚信写信,表露自己因为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而又不想放弃求学的苦衷,他当即决定为这个学生减免学费,因为他始终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后来这个学生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现在南京一所公办中学任教,一直对他当年的帮助感激不尽。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多年来他在助学方面投入的财物有百万以上,而这笔资金是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投入。

  祖统工作 入脑入心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统战工作时指出:“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做?应该就是争取人心了。”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也曾说:祖统工作是一项“人心工作”,“做人心工作,不像做帽子、做鞋,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这个工作既好做,又艰难。”身为统战人士,桑坚信从没把祖统工作当成任务来完成,他把它当作使命。桑坚信有不少亲属在台湾,因此他始终觉得自己对祖统工作责无旁贷。他对祖统工作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要做台湾人民的工作,首先要让他们对大陆了解,即先“入眼入耳”,经过不断强化后,才能“入脑”;只有“入脑”了,引发他们固有认知的改变,再继续深化,才能最终“入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他就深入台湾,凭借着亲戚的介绍,他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台湾朋友。与他人不同的是,他专门让台湾亲戚介绍那些对统一有疑虑、排斥统一,甚至有“台独”倾向的台湾人给他认识,专挑“硬骨头”啃。虽然他知道这么做可能费力不讨好,但如果大家都选择避重就轻,祖统工作将很难有突破性进展。他说自己可以失败,但总要败得值得。更何况不试过怎么知道结果?

  孙先生就是桑坚信在这样的探索中认识的。孙先生属于台南地区的中产阶层,排斥统一,要求台湾独立。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嫌大陆落后,认为大陆闭塞,搞独裁统治。认识的最初,桑坚信并没有跟孙先生介绍大陆的实际情况如何如何,他只是跟孙先生一起喝茶、喝咖啡、喝酒、闲聊,以自身的经历拉近感情,他只希望对方能来大陆玩一次。最后,他说动孙先生参加了厦门的旅行团,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来大陆旅游,让孙先生成为一名背包客,亲自看看大陆真实的面貌,看看大陆的进步。

  果不其然,这次旅行后,孙先生对大陆有了新奇的感受,因为他所看见的大陆与他对大陆的既有认识有一定差距。回台后,他打电话给桑坚信说,他发现大陆有做得比台湾好的地方。这次旅行也改变了孙先生之前对大陆落后、独裁的想法。借此机会,桑坚信再次入台时,主动约了孙先生和几位台湾朋友聚会,在递名片给各位朋友时,他顺势向台湾朋友介绍了大陆的民主党派,没有任何做统战工作的痕迹,大家自然而然的了解了大陆民主党派的真实情况。

  慢慢地,孙先生开始自己组团来大陆参访了,随行的团员都是曾经跟孙先生一样对祖统有想法的人。而孙先生的参访团几乎每年寒暑假都来大陆,桑坚信不仅在杭州接待他们,甚至专程跑到北京去接待他们,他相信面对面地交流是更有说服力的。祖统工作做到这个份儿上,可谓真正做到了“入心”。

  经过多年的频繁交流,孙先生由立场坚定的“台独份子”,到现在松口承认,“两岸可以谈恋爱、同居,甚至适婚。”现在,桑坚信在“蓝营”的很多朋友,都跟孙先生是朋友了。这是让他甚感欣慰的事情。

  蔡英文刚担任民进党主席的时候,桑坚信就非常想认识她。说起缘由,他面带微笑的说:“根据我的分析,民进党经过2008年大选后,蔡主席是民进党内和台湾社会比较能接受的领导人了。”于是,在2008年底的时候,他就请朋友介绍认识了蔡英文。他清晰的记得,他们在新竹县青年会馆有过一次15分钟的交谈。他回忆说,蔡英文为人非常的谦虚,他先跟她介绍了大陆青年的精神面貌,讲了大陆青年对台湾的认知和对两岸统独问题的思考。蔡英文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微笑。最后,蔡英文面带微笑地看着他说:“如果大陆青年真的如你所说,那应该促进两岸青年多多交流。”

  二人的见面虽短暂,但让桑坚信看到了希望。蔡英文对两岸青年交流的认可,足以说明青年人可以是两岸交流的先行者。所以,从那时起,他就更加注重两岸青年的交流,经常为杭台两地青年考察、访问牵线搭桥,既有学校间互访,也有民间友好访问。目的只有一个,让两岸青年人熟络起来,通过青年人之间的多元化交流,促使两岸加深了解。

  由于自身的台胞身份,也随着年龄的增加,桑坚信对祖统工作的使命感愈发强烈。这些年桑坚信为祖统工作可谓不遗余力,也不惜时间和金钱的代价。桑坚信担任杭州市下城区三胞联谊会长二十年,担任杭州市台胞台属联会副会长两届,担任民革杭州市委会祖统委主任至今已是第四届。他也是民革中央祖统委委员,经常参加民革中央祖统委的调研、考察工作,执笔撰写提案。《关于倡导大陆台商开展“共建两岸美好家园”实践活动的提案》被民革中央采用为全国政协提案,2012年、2016年连续两次被民革中央评为“全国祖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屈子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肩负教育和祖统两大重任,桑坚信从不曾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二者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坚守初心,为之努力,此生无悔。

编辑:贾晓雯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省府路省府大院五号楼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