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地方快讯 >> 温州 >> 地方快讯

建言献策促发展 履职尽责有担当——记瓯海民革党员“两会”好声音

2021/03/02 来源:

  2月24日,温州市瓯海区“两会”胜利闭幕。瓯海民革党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满怀激情、认真履职,充分展示了民革党员的参政议政风采,为奋力实现“科教新区、山水瓯海”建设新跨越贡献了民革的智慧和力量。

大会优秀发言

  郑慧委员

  作《当好东道主,迎接亚运会》发言

  2022杭州亚运龙舟赛事将在瓯海举行。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办好一场赛、提升一座城”的理念,城市品质得到改善,但在亚运氛围营造、亚运元素体现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建议:

  一是全力营造瓯海亚运氛围。创新“迎亚运”系列活动。创设一批具有瓯海辨识度的公益广告。开展“优礼瓯海”文明礼仪培训,提升公共文明素质。开展系列报道,扩大瓯海影响力。

  二是全力展现瓯海亚运元素。设计统一的logo,在中心区街巷中体现龙舟文化。打造地标、夜景“网红”等亮点,合理布局主题雕塑、公共艺术作品。抓好我区国际语言环境的打造,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全力攻坚龙舟基地环境整治。加快推进龙舟基地及周边道路整治提升,美化市容市貌。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是全力谋划亚运辐射效应。谋划最精华旅游线路,制作双语宣传册,开通便捷的公交线路或旅游巴士。做好传统优势产品推广营销、伴手礼筛选及景区文创产品设计。超前谋划后亚运时代场馆利用,培育和引进品牌赛事。

  叶小文委员

  作《关于建设新瓯青公路的建议》发言

  建议建设一条以桥隧为主,经龙头、下庵,东接瓯海大道,西连青田县城的新瓯青公路。这一针对瓯海西部的开发战略将促使瓯海全面均衡发展。

  第一,带来多股流量。瓯青公路的建成将西联丽水,南接瑞安、文成、龙港、平阳、苍南等地,带来交通流量、人员流量、旅游流量、物资流量。

  第二,串联旅游资源。形成一个以新瓯青公路为主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相辉映,规模大、档次高、有品位的旅游品牌。

  第三,充分利用医疗、教育资源。瓯海区的教育资源会得到充分利用,也能让青田人民乃至整个丽水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瓯海的优质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

  第四,吸引青田华侨资源。青田华侨有大量的资源,吸引他们来投资兴业,也通过他们宣传、推广瓯海。

  第五,发挥泽雅区位优势。将泽雅各村网状联通,盘活泽雅的各种资源,产生辐射效应。

  分组讨论发言

在分组讨论期间,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民革党员,围绕瓯海区“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内容,积极资政建言,发出了民革“好声音”。

  刘婵娟

  人大代表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副校长

  当前瓯海体育教育存在评价内容局限、教师编制紧缺、体育专项经费占比低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在改进教育教学、加强师资建设、统筹整合资源、推进评价改革等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完成单一评价逐渐过渡到多元评价的多维度学校评价机制。二是提高体育经费的占比。设立学校体育经费制度,加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督促检查和指导。三是加强体育教师编制配备。建议对教育编制“动态化管理”,同时设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实现人员编制“两条腿”走路。

  朱爱雪

  人大代表瓯海中学办公室副主任

  瓯海提出的“未来学校”打造,不仅要有内在的教学高品质,还要有外在校园空间的高颜值,更要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的植入。不同学校应该有不同的文化空间新样态,建议瓯海学校从各自的文化传承、办学理念、课程改革等方面出发,本着“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设计理念,加大对校园文化空间的建设、改造力度,全面提高办学内涵和品位,让瓯海学子真正享受优质教育。

  陈坚

  人大代表鹿富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要充分发挥高铁新城国际综合物流基地现有优势,整合提升物流园,发展物流产业链经济。一是大力支持高铁新城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强化物流园区产业链效应。二是从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物流税收大户的支持力度,增强对物流企业长期入驻园区的吸引力。三是出台发展智慧物流相关支持政策,强化物流企业智能转型意识,提升智联化水平。四是加快以物资储备功能为主的生鲜、医药共享仓库建设,吸引电商企业进驻园区。

  朱艳俊

  政协委员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

  一、完善残疾学生就学引导措施。对于具备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安排随班就读,加强对普通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保障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师资需求。对于不适合或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残疾学生,学校应做好引导让残疾学生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更专业和针对性教学。

  二、加强对特殊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土地、财政、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通过3-5年时间,打造一所温州市乃至浙南地区颇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精品特殊教育学校,实现特殊教育领域的“学在瓯海”品牌。

  黄冠军

  政协委员瓯海区音乐家协会主席

  瓯海区第二高级中学音乐教师

  一是山根音乐艺术小村应融入艺术氛围突出艺术特色,融入音乐体验馆、音乐名人桥、音乐名人路、音乐家雕塑等各类艺术元素,彰显音乐特色。二是深谋细化,精心打造精品瓯海音乐厅,为瓯海区文化大区建设助力。三是举办首届瓯海区农民合唱节,努力争取成为国家级农民合唱节,提升瓯海文旅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朱海华

  政协委员区交通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

  要推动轨道TOD综合开发,建议从综合开发规划、核心站点城市设计、开发分期经济分析、政策机制保障以及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等方面系统性推进TOD综合开发。要加快南环线快速路建设,建议加快建设白云山隧道接线工程,联通南北交通路网,促进瓯海梧白片城市组团能级提升,实现南部新区与中心区交通深度融合。

  金红

  政协委员

  景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主任

  一是推动老年人生活“数字化”。对手机、辅具、家居、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终端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进一步提升老年生活服务“数字化”与“信息化”程度。二是加强全装修住宅质量管理。建议从强化监管力度、规范广告宣传、推进公开透明、提供菜单式装修等方面加强全装修住宅质量管理。三是打造会昌河“夜”文章。结合温州休闲经济发展,依托河岸开展滨河璀璨喷泉等项目建设,形成会昌河畔“不夜”景观氛围,为温州的夜文化增添品牌,使之成为瓯海娱乐的新地标。

  林琨

  政协委员

  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

  一是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举措落地效度,以全域旅游、美丽田园等项目为载体,实现农村振兴、农业兴旺、农民增收。二是加快蓝领公寓建设。以瓯海城市发展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为契机,结合十四五规划期间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指标提升行动,以蓝领公寓建设助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倡导公筷公勺,分餐饮食。化新冠疫情之“危”为文明提升之“机”,加强公共卫生知识宣传,率先让公筷公勺成为餐饮行业“标配”,逐步将公筷公勺纳入法制化管理。

  章豪

  政协委员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

  一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把绿色、低碳、健康、可持续和保护生态环境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在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构建协同机制。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创新平台相互协同创新效应,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胡昕烨

  政协委员

  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科长

  一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等重点群体,要依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现代化康养服务体系。二是要以老年人群服务为基础建立专门场所,开发适老服务产品,发掘银发经济的发展潜力。三是借助疫情之“机”提前做好医疗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四是经营好亚运品牌,建立瓯海龙舟品牌,提升辐射效应。

  陈淑

  政协委员瓯海区实验中学办公室主任

  对集团化办学进行专题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完善集团内教师交流制度,将权力下放至集团校,由集团校统筹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基于瓯海学校现状,开展有针对性、有个性、有瓯海特色的集团化办学。

  吴珊瑚

  政协委员

  浙江富江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是建议谋大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二是将美丽河湖建设融入美丽瓯海建设中去,尽快实施瓯海区环山截洪沟工程建设,开展高标准高水平的河湖建设。三是机构改革后,瓯海水投、塘投等公司划归旅投集团,造成归属行业不同,实施执行弱化,建议对此进行专题探讨研究。四是将瓯海区小额工程根据《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16号)及《关于加强瓯海区小额工程发包规范化管理的通知》(温瓯住建[2019]245号)文件精神由本地企业实施,提高企业本地市场占有率。

  列席代表

  刘旭海

  温州市政协委员

  温州中源立德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

  一是加快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配套设施建设,营造科创集聚氛围。二是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把科技中介服务费列入科技创新券的使用范围。三是废除政府购买服务采购中废除最低标中标方法。四是在政府建设项目造价咨询和审核方面废除中介库的做法,为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五是在政协提案和答复环节,对重点提案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撰稿:曾希希、林琨

  图片:林琨

  图文编辑:叶将

  审核:朱艳俊

编辑:许建其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省府路省府大院五号楼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