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李立中
出生于1930年,民革老党员。其父李子瑜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曾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和宁波警察大队任职,去台后长期在台北宁波同乡会担任重要职务。李立中长期在宁波市台联会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秘书长,致力于两岸宣传。民革宁波市委会曾将其发表于台北《宁波同乡》的文稿编辑为《甬台星语》出版,庆贺其九秩大寿。
整理:汪校芳
民革省委会祖统联谊委员会委员,民革宁波市委会组织宣传处处长。
汪校芳(左)与李立中先生在溪口博物馆留影
被尊为台湾文化初祖的沈光文先生(1612—1688),是宁波鄞州人,栎社星光村的沈家祠堂现已成为沈光文纪念馆。其实,沈光文是当年的鄞县人,但他生长在宁波城里,不是栎社星光村人。
一、栎社星光村的沈光文纪念馆是怎么来的?
这事还与我1949年去台湾的父亲有点关系。蒋经国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作出了取消戒严、开放党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重要决策。先父于1988 年4月以台北市宁波同乡会返乡探亲团团长的身份,率126位骨肉相离30 多年的在台湾宁波人回乡探亲,这是一件对推进海峡两岸交流交往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后先父回乡定居,成为省市著名台胞代表,省市相关领导多次前来征求对做好两岸交流工作的意见。一次,我父亲提出,明末清初的鄞县乡贤沈光文先生在台湾非常有影响力,被尊为文化初祖,台湾的郑成功庙里享配着沈光文像,台南市有以沈光文的号命名的斯庵桥,每年沈光文先生的忌日还组织纪念活动。宁波最好能找到沈光文的出生地,这样两岸呼应,有利于台湾同胞前来文化探根。
星光村的沈光文纪念馆
相关领导接受了我父亲的建议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浙江大学,路甬祥校长布置给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来考证完成。本人作为宁波市台联会主持工作的副秘书长,又是这一建议者的儿子,也参与了台湾研究所专家组的考证活动。专家组走访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民革等部门,到天一阁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查找资料,还在鄞州有沈氏集聚的村落实地走访。说实在话,整个鄞州区最接近沈光文先生出生地的是栎社的星光村(原为沈光村,“文革”时改为星光村)。该村除了有成规模的沈氏人家和沈家祠堂外,沈光文父亲沈延履(1593-1654)属“延”字辈,沈光文属“光”字辈,与星光村沈家的“泰、延、光”辈完全一致。沈兆清老太在“文革”中冒险把沈家的“中林堂”族谱保存了下来,该族谱只把沈太仆(沈光文曾官至太仆寺少卿)列入沈氏名人的“附记”中,表明沈光文只是星光村沈氏的近族,不是星光村人。
1991年毛翼虎率专家调研考察沈光村,右为李立中
专家组的目的是找到沈光文的出生地,尴尬的是找遍整个鄞州就是找不到,最后只能以权宜之计把星光村定为沈光文的出生地。应该说,专家组的调研是深入的。我们还在星光村发现了一条刻有“瑞光楼址”字样的石柱,从而研究出星光村是明代剧作家高则诚撰写《琵琶记》的地方,表明星光村确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所在。
二、沈光文的出生地到底在哪?
本人曾两次接待前来宁波祭祖的沈光文在台湾的第十代族长沈允才先生,听他说起沈光文在台湾的情况,并赠我《过台族谱》。这本族谱是沈光文第七世孙沈鹏道编撰的,族谱开卷即指明沈氏为“吴兴源派”,这与市内的沈氏“万寿坊”,栎社“中林堂”谱相吻合;族谱中说沈氏是“鄞县东门内,本朝改作提督衙门”。查阅《四明谈助》,只有沈一贯在广济桥右所居的“沈相国第”在顺治末康熙初被浙江地方大员没收为浙江提督署。可以断定,沈光文是沈一贯的后代。
明朝万历年间官拜内阁首辅的沈一贯(1531-1615),鄞县人,家住原日湖边。隆庆二年进士,后历任纂修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去世后赠太傅,谥文恭。
明朝中期党争剧烈,有名有势的大党有阉党、浙党和东林党。沈一贯作为浙党的领袖人物,极力打压东林党,因而口碑不怎么好。这位先祖不能给子孙增光添彩,沈光文从不宣扬自己是沈一贯的后人。出于避讳的心态,沈光文与宁波的士大夫也往来不多,后由于抗清复明的共同使命,才与张苍水等合作共事。
沈光文(1612—1688)
如今沧海桑田,日湖早就填了,沈光文在日湖边的出生地确实是无从查找。
三、台北宁波同乡会与沈光文研究
1949年,宁波不少精英人物离开家人和故土来到台湾。面对遥不可及的回乡路,迷惘于明天的路该怎么走,特别需要寻找一位指路的榜样,给以精神上的慰藉。宁波先贤沈光文的人生引起他们的共鸣。
沈光文(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16岁考中秀才,19岁又中浙江乡试副榜。25岁进南京国子监读书。34岁时,清军攻占南京,浙东义师在钱肃乐领导下慷慨北上,守卫钱江。沈光文加入到抗清队伍,被授予太常博士、工部郎中、太仆寺少卿等。期间,他奔波于浙江、福建、广东之间,成为鲁王与郑成功之间的联系人。1652 年秋,沈光文移家去泉州时,忽遇飓风,小船竟漂至台湾岛。从此,沈光文蛰居孤岛36 年,度过了充满悲欣的后半生岁月。
台北宁波同乡会美术委员会主任季康笔下的沈光文
在台湾,沈光文考察地形,为光复台湾而与郑成功联络,策动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招收生徒,教授汉字,讲授国学,同时兼行医术,治病救人,其杰出贡献改变了台湾的文化底色,使台湾真正接上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成为台湾文化初祖,被称为“台湾孔子”。台南善化有光文楼、文开桥、斯庵桥、光文路等。善化庆安宫将沈光文造像与“五文昌帝君”合祀,成为全台少有的“六文昌庙”,善化车站旁还有沈光文纪念碑,善化庆安宫内有沈光文纪念厅,内有沈光文的雕像与画像以及许多沈光文的故事及相关诗文。
这批宁波乡贤有沈光文这样保家卫国的前半生,有沈光文这样来到台湾的遭遇,特别是沈光文在台湾辉煌的后半生,不但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更是让他们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沈光文成为了去台宁波乡贤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去台湾后任“中国新闻函授学校校长”,先后任台北宁波同乡会常务监事、理事长的沈友梅先生,时任台北宁波同乡会总干事的胡起涛先生,和我的父亲李子瑜等,都利用台北宁波同乡会的平台,发表文章,出版沈光文专集,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发掘沈光文相关遗迹等,做了大量工作。沈光文的墓地已作为台糖公司的甘蔗地,当时台糖公司的总经理是郁英彪,副厂长就是洪秀柱的父亲洪子瑜。因郁英彪是我母亲表姐的儿子,我父亲就以表舅的身份负责协调,沈光文的墓地在种甘蔗之前还有墓碑,虽然后来什么遗存也没有了,但他们还是在那里为沈光文建了纪念亭。
要闻速递
地方动态
民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