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博,1972年出生,1999年加入民革。现为民革浙江省委会直属浙大华家池支部党员,杭州博庆隽业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博工作室负责人,编剧,导演。
1988年,我16岁,和爷爷奶奶住在杭州。一天放学回来,爷爷告诉我在台湾的二爷爷和二奶奶要回大陆了。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年近古稀,兄弟俩已经四十年未见。这让平时少言寡语的爷爷很高兴,彻夜不眠,和奶奶商量着如何安排二爷爷和二奶奶的住宿行程。
民国时期的爷爷奶奶
当时的我对家族这段尘封的历史所知甚少。待二爷爷和二奶奶如期来到杭州,全家以那个时代力所能及的最高规格接待他们。二爷爷和爷爷很像,不过更魁梧,声如洪钟。二奶奶是上海滩的大家闺秀,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老人们聚在一起回忆往事,在一旁聆听的我才第一次知道那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我们家籍贯山东潍坊寒亭,往上可溯源到明朝中期,老祖宗到潍坊任官职,从此赵家一脉在当地开枝散叶。家谱记载,爷爷正好是第十九代的长房长孙。爷爷聪慧好学,先是以潍县(当时潍坊称潍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青岛医学院,后被选拔到南京中央军校(黄埔军校),毕业后留校任职。当时战事迫近,中央军校成立中央教导队,爷爷便推荐了二爷爷来南京。
1937年着便装的爷爷
年轻时候的二爷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赵家长房仅有的两个儿子都毅然上了战场。老人们回忆,淞沪会战最为惨烈,上去一个师,几个小时就打没了。爷爷在前线受到了宋美龄女士的慰问,宋女士抵达后,和他们逐个握手。爷爷的好朋友空军英雄乐以琴在前线牺牲,给兄弟俩触动很大,二爷爷也因此埋下了参加空军的心愿。淞沪会战后,全线溃退,准备死守南京。兄弟俩又一起在南京备战,响应国民政府号召,与南京共存亡。血战南京,中央教导队是绝对主力。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由佟大为扮演的那位孤胆英雄,便是中央教导队的,他的军衔和爷爷一样,上尉。日军很快攻入城内,一发炮弹打来,将二爷爷埋在砖土之下。爷爷将二爷爷从废墟中拉出,兄弟俩且战且走,从挹江门出城。此时部队已经打散,一位好心的船夫将兄弟俩和几位战友带上一叶扁舟渡江。船至江心,肉眼可见日军已经到了江边。以后数天,南京陷入了人间地狱。爷爷自此将自己的名字赵滨鹄改为赵挹清,“挹”便是挹江门的“挹”。
南京脱险后,兄弟俩继续转战南北。武汉会战后,二爷爷参加了空军。从此,兄弟俩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继续战斗。长沙会战后,爷爷被孙立人将军调入税警总团,在孙立人将军妹妹的婚礼上结识了做女傧相的奶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二爷爷被空军推荐到美国短期培训。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和二奶奶结婚。
爷爷奶奶的结婚照、结婚证
1949年,二爷爷和二奶奶去了台湾,爷爷则在西南率部起义,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兄弟俩从此天各一方,隔海相望。解放后,爷爷被陈赓大将调到哈军工,后来随学院迁到长沙的国防科大,退休后搬到杭州石灰桥的老干部休养所。二爷爷在台湾当上了空军中将,负责管理桃园机场。退休后,到美国养老。
二爷爷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太奶奶活了100岁,于1985年去世,距离她的小儿子1988年回到大陆,也就不到3年时间。
解放后留在大陆的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和两位姑姑,当时小姑尚未出生
爷爷共有四个子女,即我父亲和他的三个妹妹。父亲和大姑因为二爷爷在台湾的关系,不能报考哈军工,分别就读东北农学院和南京铁道医学院。学习最好的二姑赶上了上山下乡。小姑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黑龙江商学院。二爷爷育有一子二女,均是台大毕业的高材生。
去了台湾的二爷爷二奶奶、堂叔和两位堂姑姑
此后,海峡两岸的一个家族两个家庭开始了频繁往来,至今30多年来一直密切联系。随着大陆的发展,两岸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在发生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陆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二爷爷从海外带来的各种小礼物,都让我们感到新奇。到了新世纪,两岸两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便已相差无几。
我们大陆一家的合影,第三排左三为作者
2007年,90多岁的爷爷撒手人寰。说来也巧,去世那天正是他们兄弟当年在南京脱险的日子,整整70年。二爷爷年迈,在美国不能前来。堂叔来杭州吊唁,我开车接他。看到杭州的发展,堂叔很惊讶,说大陆的发展并不像有些台媒说的那么不堪。又过几年,二爷爷在美国去世。堂叔说,病重时,二爷爷不说英文和国语,只是说山东话,还说等病好了要回老家看看。
2012年,堂叔再次来大陆,我带他到大陆各地旅游。堂叔对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壮丽的山河惊叹不已。第二年,我带着夫人到宝岛台湾旅游。台湾美丽的景色、台湾人民的和善礼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堂叔和两个姑姑也来大陆游玩,又有了微信往来,两个家族虽然隔着海峡,联系却更加紧密了。
此时的我已经成了编剧,经常写一些抗日剧。爷爷和二爷爷相继去世后,我以他们的原型写了一部电视剧,名叫《遥望》。这个剧本一直被我束之高阁,不是卖不出去,而是我想自己来导演。
父亲研发的钵苗移栽机、和袁隆平院士合影
父亲去世前,堂叔经常来大陆探亲,第二代的兄弟俩经常聊到深夜。父亲弥留之际,把研发的钵苗移栽机没有完成的产业化任务交代给了我。我才知道父亲带队自主研发的钵苗移栽机,是日本同类产品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效率是日本钵苗移栽机的三倍,成本却只有十分之一。一旦产业化,可以打败日本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堂叔也说,这是赵家的骄傲,准备帮忙找台商来投资。
这时,疫情忽然而至,堂叔想找台商投资,以及他本人想叶落归根的事情就搁置了。今年年初,我在欧洲看望留学荷兰的儿子,噩耗传来,堂叔往生了。堂弟告知我,堂叔临终前想把骨灰放到我们的祖籍地山东潍坊。在堂弟发来的照片上,骨灰罐上的籍贯按照旧民国的称呼,用繁体字写着山东潍县。一时间我悲恸万分。
作者和在荷兰上大学的儿子
儿子看我难过,问我怎么了。我说你台湾的爷爷去世了,你在国外读书,将来想不想回国。他说,当然想,等他读完有关光刻机方向的博士专业就回国。我说挺好,年轻人爱国就要少喊口号,多做点实事。
要闻速递
地方动态
民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