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革 >> 地方快讯 >> 温州 >> 地方快讯

【基层两会】 瓯海民革党员“两会”建言要览

2024/02/18 来源:

  2024年2月3日至6日,政协第十届温州市瓯海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和温州市瓯海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相继落下帷幕。瓯海民革党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开展深入讨论,并结合自身调研情况建言献策。

  人大代表朱爱雪

  建议加强瓯海城市书房功能提升及可持续发展。一是选址要更贴近居民生活区与考虑交通便捷。二是因地制宜的结合周边人群,有针对性提供图书。三是创新读书活动形式与内容,让城市书房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四是提供嵌入式服务,实现和社区养老、托幼、体育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五是强化市场运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让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走得更远。

  人大代表吴林芬

  建议进一步加强儿童玩具及学生用品的安全管理。一要加强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材料的检测和监管,从源头把控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的质量。二要加大对玩具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能。三建议加深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开展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安全意识,确保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人大代表胡昕烨

  一、聚焦“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瓯海目前老龄人口占比已达26%,而社会老龄化还在加速,建议重视老年消费群体,挖掘本地“银发经济”潜力,注重医养健康服务引导,优化老年健康管理,促进消费转型提质升级。二、加速老旧院区“迭代更新”。鉴于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建设年代久远,主体结构陈旧,而接诊人数位居全区第二,建议谋划推进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加速落地,增进西部人民福祉。

  政协委员金红

  针对打造瓯海文旅高地,建议:一、聚焦项目引领,进一步打响瓯海文化知名度。一是深入挖掘“两山一水”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标识。二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景区品质,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三是聚焦地域特色品牌。全面擦亮梧田老街等标志性文旅IP,提升温瑞塘河文商旅产业新名片。二、聚焦业态升级,进一步激发瓯海旅游辨识度。一是打造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二是深度谋划亚运后半篇文章。三是做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三、聚焦人才引进,进一步汇聚瓯海发展认可度。一是加强教育和培训。。二是引进外部人才,充实本地文旅市场人才库。三是提高行业吸引力和待遇。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文旅市场。

  政协委员朱艳俊

  针对文旅项目开发提出几点建议:一要深挖提炼当地文化特色,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改善交通状况、增加住宿设施、提升旅游区的卫生条件等。三要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四要创新营销策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提高项目知名度,或是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吸引更多粉丝、游客关注和参与。五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活动场地,避免游客活动破坏当地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

  政协委员卓林成

  建议全力提升山根音乐艺术小村的影响力:一、重视审视发展路线,明确品牌定位,打造特色品牌。山根音乐艺术小村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方向,确立独特的品牌特色和文化内涵。用好大学城优势,深入挖掘本土的音乐艺术资源,结合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打造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体验项目。二、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加强对内部入驻店铺的管理,以精细化换体验感,提升服务水平,让游客与周边项目不同的体验感。三、加强营销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大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音乐节、音乐活动等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吸引媒体关注和公众参与,广泛引入各类型的音乐资源和机构。

  政协委员林琨

  建议进一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引育,推动瓯海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一是加快“产服”更高水平融合。发挥产业密集优势,重点推进创意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技术咨询、营运管理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引流入驻,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楼宇新业态”。二是加快专业化服务产业剥离。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将生产流程中成熟的服务环节分离出来,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三是强化园区产业链载体建设。依托“中国(温州)数安港”,建立从原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最终成品的全链路“产业大脑”,打造科学运作、高度协同的数智产业链体系。推动我区产业集群由“生产制造中心”向“营销中心、技术中心、设计中心、时尚中心”转型。

  政协委员郑伟克

  建议重点坚持三项原则推动营业房安置:一是树立“安置坚持并重”原则。惯性思维,拆迁就是安置安置房,其实营业房安置同等重要。要做到提早谋划,充分估算安置量,切实考虑安置户的需求,拓宽安置方案。二是实行“一村一策”原则。进一步厘清各村营业房建设安置存在的问题症结,针对营业房竣工、验收、认购等关键节点,强化部门联动,做实服务保障,多措并举加快推动营业房安置工作。三是本着“好事办好”原则。营业房安置营业,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烟火气。作为属地街道要有前瞻思维,提前谋划为连片营业房引进商业项目、产业项目、企业总部等优质招商资源。

  政协委员郑慧

  建议瓯海体旅融合,助推瓯海旅游出圈。一、立足“民俗味”体育赛事活动,以“体育+”促旅游发展。从接地气、有温度的体育活动中寻找燃爆点,唤醒群众民俗文化意识。二、导入“体旅融合”系统规划,实现旅游发展动能转换。加快体旅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深刻体验。三、善用体育文化发展相关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以瓯海特色产品、地域文化为桥梁纽带,进一步开放市场招商引资,助力体育产业链发展。四、强化体育文化品牌,做好品牌顶层设计。数字赋能,整体提升体育文化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让体育赛事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政协委员黄冠军

  一、建议聚焦聚力打造琦君文化园,用好琦君文化金名片,强化文旅融合,打造琦君文化研学游产业。二、建议尽快将建设瓯海公立艺术学校音乐厅事项提上日程,以音乐艺术特色助力瓯海文化强区发展。三、建议进一步健全瓯海区合唱团经费常态化扶持机制,打造持续、稳定、高水平的市民“文化盛宴”。

  政协委员何优优

  关注青少年身心安全,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建议多方联动,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教师的力量,做好学生心理主题教育;开发心理教育资源平台,形成资源库。二要加强家庭法治教育宣传。建议检察院法院加大力度做好家庭普法教育宣传,开设家庭法治教育宣传等栏目,加强法治教育。三要加强校园周边安全建设。建议交通部门合理规划中小学校门口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确保学生上下学道路交通安全;行政执法部门能够加强流动摊贩管理,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政协委员章豪

  建议加强非诉讼调解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海外调解等大调解机制的功能作用,尽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要提高认识,提升对非诉讼调解化解纠纷方式的重视。二是要进一步打造专业化调解员队伍,以专业的调解队伍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三是要提供有力的经费、物质保障,有利于调解员更好地开展调解工作。四是要建立激励机制,细化奖惩措施,对于调解工作出色的调解员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对于调解能力不足的,进行培训或者淘汰。

  政协委员朱海华

  建议建设中小学“营养食堂”。一要编制一本手册,卫健部门牵头,联合疾控、营养学会等编制营养餐厅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优化菜系结构,打造智慧选餐模式,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用餐需求。二要制定一套政策。卫健、教育部门联合,系统梳理各类政策,分批推进营养食堂建设,落实编制或相关政策,配备专(兼)职营养健康教育教师。三要健全一支队伍。教育部门牵头,卫健部门配合,发挥专家学者、营养(技)师、疾控人员、医务人员等专业和行业队伍作用,积极开展居民合理膳食指导工作。

  政协委员陈淑

  建议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校园门口交通秩序的安全隐患问题:一要全面排查,分析研判,打造“一校一策”;二要明确职责,共同治理,构建协同效应;三要精准施策,有的放矢,确保“畅通畅行”。通过强化交警巡逻执法力度,优化校园周边微循环、将一侧停车位设为人行道等方式实现人车分流,保障学生在校园门口的交通安全。

  政协委员戴渴

  建议在温州国际园林博览园时应突出“世界温州人”“瓯海华侨”的特色。一要展示温州侨联历史;二要举办侨乡文化活动;三要推广世界温州人、瓯海华侨品牌。

  政协委员叶小文

  建议:一、大力宣传、挖掘"永嘉学派"思想,推动瓯海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发展。二、在园博园中植入瓯海名人、文博、非遗等特色内容,为园博园增亮添色。三、继续推进瓯青公路前期工作,串联两地经济、文化、旅游各项资源。

  特邀列席沈岩明

  建议瓯海教育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重视建大楼向育大师转变。一、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少子化、老龄化下背景下,教育需求减弱,老龄教育和终身教育需求增加,建议根根据人口变化趋势,结合瓯海实际,提前谋划,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二、提高学校办学标准。对照国内先进城市的办学标准配置瓯海学校的教育设施,教室、功能室、教育装备和校门口车辆通行道路等要按照主城区一流标准建设,夯实“主城教育”基础。三、提升教师专业品质。随着学生数量减少,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会愈加重视,建议以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培育一批学科大师。

 

  来源|瓯海民革微信公众号

编辑:许建其

要闻速递

更多

地方动态

更多

民革人物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未经允许不得从本网站转载资料及信息,如获允许后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地址:杭州市密渡桥路51-1号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88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79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