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黄向永,1980年出生,民革党员,乐清市乐成街道人,浙江省人大代表,高级农艺师,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技术推广科科长。从2002年初出茅庐的浙大茶学系毕业生,到2024年基层农技骨干,20多年间,黄向永用“老黄牛”的精神,扎根基层一线,倾心开展农技推广和科研工作,先后获得乐清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温州市乡村振兴三农典型人物、浙江省中药材行业先进个人、民革温州市委会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农技推广奖、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在今年省两会上,黄向永领衔的《关于增加实际种粮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议》(温91号)荣获浙江省人大代表优秀建议。
整理制定省内首例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制度,护航雁荡毛峰、雁荡山铁皮石斛摘得国字号金品牌,为农研发7项技术专利……在乐清,有这样一位农技人,20年如一日扎根田间,用青春和汗水,助力家乡农业产业发展。他就是民革党员,农业线上的“老黄牛”黄向永。
雁荡毛峰扬美名
雁山春茗味通仙,恰在清明谷雨前。又到了雁荡毛峰飘香的时节。这段日子,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技术推广科科长黄向永正忙着筹备乐清市第八届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
恍然间,时间似乎画了一个圆。20年前,从浙江大学茶学系毕业的黄向永入职原乐清市农业局(林业局)特产站,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即是举办首届乐清茶文化节。
“乐清产茶有1600多年历史,雁荡毛峰早在宋朝就享誉海内,宋、元、明、清四朝皆被列为贡茶,是国内贡茶历史最悠久的名茶。但在20年前,乐清茶农品牌意识还较淡薄,制茶工艺也没标准化,很多茶企甚至连茶叶的包装盒都没有,拿塑料袋一装即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黄向永笑着摇头。当时市里提出举办茶文化节,弘扬乐清千年贡茶文化,提升名优茶品牌。
于是初出茅庐的黄向永一头扎进紧张的筹备工作中,白天跟着老站长方海涛一起对接工作,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将文化节筹备细节、名茶评比会方案、全市50余家参展茶企的图文展示资料等大量材料一一进行整理,其中仅策划方案就优化修改了15稿。从接到任务,到茶文化节举办,前后不足2个月,又是首次经办如此大规模的茶事活动,开幕前的半个月基本上天天加班至凌晨3点以后。
这场茶文化节召集了乐清名茶良种集体亮相,供市民鉴赏,供茶农对比,举办了乐清市名茶评比会,还邀请权威茶学专家向茶农面对面传授雁荡毛峰采制技术,专业茶艺师表演茶艺茶道。这一系列活动犹如种下一颗种子,令乐清茶农有了品牌意识,立即着手改进工艺,提升品质。2005年4月22日至24日,乐清市首届茶文化节暨第五届名茶评比会圆满成功,这场盛大的茶事活动获得新华社等媒体与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到今年,雁荡毛峰茶文化节相继举办已是第八届。
陪同专家实地考察。
为提高雁荡毛峰的品牌知名度,2005年以来,黄向永还负责组织举办了浙江省雁荡毛峰敬老茶会、浙江省雁荡毛峰端午茶会等7期大型茶文化活动,组织参展10届温州早茶节、7届浙江绿茶博览会。他主持完成全市茶树良种化、茶厂优化改造、优质高效栽培等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推广的雁荡毛峰优化加工技术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并成功创建省茶厂优化改选示范县、省茶树良种推广先进县。
20年间,雁荡毛峰生产加工水平与品质稳步提升,在“中茶杯”“中绿杯”等全国(国际)及省市名优茶评比、博览会荣获200多个金奖,如今雁荡毛峰已成为省内最高端的精品茶之一。
2018年,雁荡毛峰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年获评中华文化名茶,乐清市获评中国茶文化之乡。2022-2023年,雁荡毛峰蝉联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百强榜,成为乐清乃至温州农业的“金名片”。在今年元宵节举行的首届中国·温州早春茶大会上,乐清茶企上榜数占首届“温州名茶”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令人振奋。
护航仙草润人间
被誉为“人间仙草”的铁皮石斛是乐清农业的又一张金名片。去年11月,铁皮石斛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这意味着,铁皮石斛实现“药食同源”,乐清“仙草”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这份新机遇的背后,藏着众多基层农技人的默默付出。2015年,黄向永经组织安排到大荆镇平园村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得知平园村是铁皮石斛枫斗专业特色村,自明代起,村民就深入雁荡山采挖野生铁皮石斛,并于上世纪60年代成立了全国首个枫斗加工厂时,黄向永决定发挥专业特长,牵头协调平园村美丽乡村整体规划编制,帮助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网销模式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从市区到平园村需要转几班车,耗时2个多小时。黄向永不会开车,又觉得公交耗时,索性开着摩托车一路到村里。在黄向永的悉心指导下,同年平园村荣获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铁皮石斛枫斗)称号,2016年获评浙江省电子商务示范村,与此同时,黄向永协助组织举办了浙江首届雁荡山铁皮石斛品赏节、雁荡山平园村铁皮石斛旅游文化节。如今,该村已成为温州市“一村一品”产业集聚村。
2017年,雁荡山铁皮石斛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了守护好这张得来不易的金名片,黄向永和同事制定了《雁荡山铁皮石斛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并赴省农业农村厅向专家讨教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办法。专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目前省内各地还没有系统的地标管理制度,要不,由你们乐清率先制定一套制度,供各地参考?”
这句“玩笑话”,黄向永当了真。在此后经过半年多的研讨论证,他白天正常上班、下乡,晚上在办公室整理地标管理相关材料与产业发展思路,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凌晨才回家,硬是用“老黄牛”的精神,整理出了72页的《雁荡山铁皮石斛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2018年,这份地标志规范管理“答卷”,成为省内首例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制度集成。
就这样,在黄向永等乐清农技人的努力下,雁荡山铁皮石斛每年跃升一个新台阶,2017年入选浙江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2018年入选浙江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影响力十强品牌”,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入选首批温州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2020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雁荡仙草”一步步走出深山,成为年产值近38亿元的农民致富“良方”。
因白天业务工作较忙,多数材料只能夜深人静时加班整理,仅一份《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申报材料就长达20余万字、厚达766页。“是什么支撑着你如此拼命?”面对记者的提问,黄向永说:“能在农业领域发挥专业所长,是一种幸福;能为家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倾力付出,是本职本分。况且局领导也非常支持基层农技人员深入扎根一线,只要为了产业发展更好,就鼓励放手去干!”
担任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的四年间,黄向永不仅主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还创新推进实施水果种植综合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8项,全国首创推进铁皮石斛价格指数、近野生铁皮石斛政策性保险等创新农险等,形成“天灾有补偿,价格有兜底”的全方位特色农保,护航铁皮石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给石斛“打伞穿鞋”
基层农技人员是直接面向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的一支主力军,承担着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到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重任。
铁皮石斛苗最怕水淹、极端高温、冰冻及病虫害。亲历“利奇马”“黑格比”台风造成的产业重大损失,看着农户们愁苦的脸,黄向永感同身受。为此,他和多位同事、石斛种植户组成课题攻坚小组,寻找解题良策,为铁皮石斛防灾减灾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21年初的极端低温倒春寒冻害,就曾导致大批仿野生铁皮石斛受冻受损。“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铁皮石斛夏天防晒,冬天防霜?”这个问题困扰了黄向永许久,直到有一天他偶见《新白娘子传奇》里白娘子打的那把伞,突然来了灵感:“何不给仙草也打把伞呢!”
于是,他赶到位于雁荡山的近野生铁皮石斛园进行实验,在树桩顶端插上一把直径约60厘米的白色透明伞。这把铁皮石斛防冻遮阳伞的作用不小,出现霜冻天气时,铁皮石斛的叶子很容易因露水结冰冻伤。有了防冻遮阳伞,霜冻时,大部分雾气会凝结在伞面上,一定程度保护了铁皮石斛。此外,铁皮石斛防冻遮阳伞的伞面由特殊材料制成,有一定的反光散热功能,如果遇到极端高温天气,可为铁皮石斛遮阳散热。
夏天防晒,冬天防霜,平日可折叠收藏,造型别致的铁皮石斛防冻遮阳伞一经研发出炉,就被农户们争相试用。如今乐清雁荡、大荆等地已有百余亩近野生铁皮石斛园里用上了铁皮石斛防冻遮阳伞。该技术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除了给铁皮石斛打上“保护伞”外,黄向永等农技专家们还为铁皮石斛穿上了“保险鞋套”。原来,铁皮石斛最大的天敌是蜗牛,尤其是在石斛苗刚发芽时,蜗牛喜欢爬上树干,藏到叶子里啃食嫩芽,导致铁皮石斛苗受损。为此,乐清农技专家经过长时间观察研究,制作了“保护鞋套”。
所谓“保护鞋套”,其实是一个高宽约30厘米的特制砂纸,用铜丝包裹在近仿野生铁皮石斛所依附的树根椴木的下端(非栽培区)上。“我们利用蜗牛怕铜离子以及四聚乙醛杀灭蜗牛的特性,在椴木树根上包裹特制粗糙砂纸,破坏螺体内特殊的黏液,使螺体迅速脱水,令其无法爬行上树,从而减少对铁皮石斛的伤害。”黄向永说,通过防冻遮阳伞和石斛保护套,对铁皮石斛起到一上一下双重物理绿色保护,从而护航铁皮石斛健康成长。
近年来,黄向永已研发铁皮石斛新型三脚栽培架、带有(臭氧水、紫外灯)杀菌装置的铁皮石斛栽培床、铁皮石斛新型高立木栽培架、抗台防涝铁皮石斛种植大棚、铁皮石斛老苗翻种新技术等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1项,这几项专利的累计推广面积已超7000亩次。其中“铁皮石斛防台减灾绿色提升新技术新模式”今年被遴选为浙江省农业领域“四新”技术。
带领农户“慧”种粮
2021年,黄向永任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技术推广科负责人。乐清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资源稀缺。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障粮食稳产扩面,成了他的心头要事。朝“空间”要地、向“时间”抢粮、靠“科技”助力,成了他的破题方向。
近日,在乐清石帆街道霞雪村农田里,农户们正抢抓开春雨季前的晴好天气,疏通排水沟,为进入抽穗扬花期的小麦做好田间管理。一望无际的农田里,郁郁葱葱的小麦已有50多厘米高,长势喜人。
今年是当地农户开展“稻稻麦”轮作模式的第3个年头。2021年,黄向永等种植业技术推广科专家们将从全国各地调研到的“一年多熟制”种植模式进行本土化落地,筛选适合乐清气候的粮食作物品种,积极探索“两稻一麦”水旱轮换、周年三熟的稳粮增效种植模式,以期发挥冬闲农田、农机的最大效益,作物轮种无缝对接,实现粮食高产。
“乐清晚稻插秧一般在7月中旬,11月下旬收获。而小麦的生长期正好在11月至次年4月,收割完冬小麦后,刚好可以赶上早稻插秧。”乐清市宏财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百贤告诉记者,过去,他和当地农户一年主要种早晚两季水稻。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农田冬闲,找不到合适的耕作方式。
但当黄向永及同事提出“稻稻麦”种植模式时,农户们还是犹豫了,轮作模式是否会减少农作物田间生长的时间,从而影响产量?
黄向永的一番话,打动了老农:“稻稻麦三熟模式我市多年前也曾有过,现在我们提出的周年三熟有更多技术要素支撑,包括短生育期新品种、钵苗移栽新技术,小规模试验的茬口风险还是可控的,咱们乐清粮油要寻得一条高产高效的新路子。”就这样,在黄向永等乐清农技人“保姆式”的守护下,乐清“稻稻麦”轮作模式获得成功,年平均亩产粮食超1300多公斤。试种首年,“扬麦28”品种小麦亩均产量在350-400公斤区间,也创下三熟小麦亩产新纪录,试种田年亩均增收400多元。
如今,乐清市“稻稻麦”周年三熟轮作模式种植面积已超1.6万亩,粮食部门也适时出台了市本级小麦订单收购政策,给种粮农户吃下定心丸。乐清市“稻稻麦”三熟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示范被列为浙江2023-2025年粮油产业技术团队项目示范基地。“1+N”水稻育供秧技术、“稻稻大麦”等新模式,效益显著,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先进典型,2022全省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2023中国南方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推广会都选择在乐清召开。2023年,乐清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1.68万亩,产量12.71万吨,粮食总量居温州第一,成功入选省种植业重点县、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实施县,并连续4年获“浙江省产粮大县”称号,成为温州唯一蝉联该榜单前十名的产粮大县。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是我和全市农业干部不懈奋斗的目标。”黄向永说。
来源:乐清融媒体
要闻速递
地方动态
民革人物